与PCCM相遇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那年的我早已是大家眼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但是,正是作为过来人,我才深知我们原有的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种种弊端。当我第一次了解到正有一批国内外专家致力于建立一种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养的制度,尤其,走在最前面的正是自己钟爱的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时,我由衷的庆幸!这是北京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PCCM学员的真实感悟。
北京医院fellow参加2016年世界胸科大会,乔人立老师合影
近年来,各专业学科已普遍进展至较高水平,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整体需求。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逐渐成为现代临床中新的运行模式。呼吸学科与其他科室存在更多的相互交叉的方面,我科每周都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常常邀请影像科,病理科,细菌室,免疫科等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临床问题,在长期科室建设中已经与其他科室形成了深入的相互融合。
这种科室特色使我们的fellow受益匪浅,不仅是临床病例的讨论,针对呼吸影像学和呼吸病理学fellow还进行专门学习,著名的呼吸影像学专家陈起航教授及我院病理科方芳教授每两周分别为fellow举行一次专题讲座,根据fellow的需求制定讲课内容,比如陈起航主任专门针对床旁胸片给我们进行了连续5节课的培训。
除日常的轮转工作外,科室还针对fellow组织了大量的系统性培训工作:
fellow学习床旁超声检查
(1)大部分医师都没有经历严格系统的机械通气和睡眠医学的培训,科室为fellow专门组织了两期培训班,有创机械通气学习班和无创机械通气及睡眠医学学习班。
(2)为加强fellow的临床操作技能,除在医院临床技能模拟中心进行系统培训外,科室同事都把锻炼fellow作为“日常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3)积极参加学术会议,fellow积极参与国内重要年会的,全员参加了2016年上海举行的世界胸科大会和2017年的呼吸危重症年会等。
(4)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学习氛围,要求fellow们“集体活动”: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周集中学习医院间的微信病例讨论会,并有专人进行会后的病例整理及总结放置公共邮箱供大家学习;每两周我们进行一次临床研究方面的讲座;每周学习一次哈里森内科学或呼吸学科最新指南等。每位学员都有亚专业方向、临床及科研规划并共同制定学习计划。
PCCM学员心声:不再“单兵作战”
2017届学员张丽:加入PCCM大家庭后,生活瞬间充实很多,也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每周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包括影像、病理、微信病案讨论、呼吸机、英语、科研知识等等,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丰富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率学习、进行团队协作等,受益匪浅。
2014届学员仝亚琪:能成为我科第一批加入PCCM培训的学员,我感到非常幸运。PCCM提供了参加各项国际、国内专科会议的机会,让我能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接触了解到国际先进的医疗知识与技术。每周两次定时在PCCM微信群进行的病例讨论令我获益匪浅。我也曾有幸在这个平台上向各位fellow分享我主管的病例,在与大家共同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我对该疾病的认识与理解。医院和各个兄弟科室也对PCCM培训提供了大力支持。各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定时开展的影像学、病理学讲座,每周的英语学习都使我收获颇丰。
2015届学员司淑一:PCCM团队微信群增强了全国各医院间年轻医生的互动。而由自已担纲主持的病例讨论,不仅加深我对整个疾病诊治过程的理解,更让我懂得如何去提问、沟通,如何引导大家讨论,以及查阅文献与指南找到可靠的诊治依据。以期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诊治结果。交流互动中有着来自各医院呼吸领域专家教授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和精彩点拨,也有着一些轻松时刻让人难忘。希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真正大医生。
fellow参加机械通气学习班
2014届学员金金:与PCCM相遇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那年的我早已是大家眼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但是,正是作为过来人,我才深知我们原有的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种种弊端。回想自己在进入呼吸专科以后,就像一只被散养的动物,如果想提高就去问、去看、去学,如果想松懈,完全可以不求上进混日子。而当我第一次了解到正有一批国内外专家致力于建立一种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养的制度,尤其,走在最前面的正是自己钟爱的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时,我由衷的庆幸!我在PCCM培训中成长,同样,我也见证了PCCM制度在中国完善壮大的历程。我们在微信里讨论,我们在CHEST大会上交流、学习,我们在擂台赛上对阵。虽然不曾谋面,但遍布全国呼吸科的年轻医生,无形中形成了一只潜力十足的队伍。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成为呼吸界的主流,而真正赋予我们这种自信的就是这样一个凝聚着老一辈中外专家心血的PCCM专科培训制度。
本期稿件由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