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介明:机会来了,站在门口的都是有备者
来源: 呼吸界 2017-02-22

从远郊水乡到医科大学,从初出茅庐到行业领军,从医疗前线到一院之长,30年的职业生涯中,瞿介明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定而从容,是什么决定了他可以在呼吸领域有建树、有作为?



人生中总有某些时刻,命运之手倏然宕开一笔,故事的起承转合由此开始。


瞿介明的人生转折发生在1975年,这一年,11岁的少年瞿介明目睹父亲被肆虐的血吸虫病夺去生命,看到许多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亲人患病而变得更加拮据,使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念头:学医,治病救人,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痛苦。当时的他根本无法预知,正是这个决定,为自己播下了一粒种,点亮了一盏灯,铺垫了日后的人生轨迹。


十年之后,22岁的瞿介明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住院医师,理想落地生根,从此便是杏林人。


抟沙转烛间,一晃三十年,昔日的瞿医生已是如今的瞿院长,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掌舵人,他正带领这所全国知名的百年老院走上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之路。人们常说:人生就是选择。而瞿介明的选择则时刻伴随勤奋、汗水、毅力、恒心的调制,他的成功正可谓水到渠成。


业精于勤,苦练基本功是造就专家的必修课


身为国内呼吸病学临床与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瞿介明却始终保持着低调谦和。在他看来,没有天生的大师,只有练就的专家。从小大夫成长为大医生,瞿介明用勤奋诠释了这条真谛。


瞿介明是家中的老幺,上有四个兄姊,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勤俭持家,生活并不宽裕。靠着政府助学金念完大学后,他被幸运地分配到上海中山医院,这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令他格外珍惜。见贤思齐,身边的顶尖专家和一流团队给了他最肥沃的生长土壤,他们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深深激励着他,也使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只有奋发赶上才能立足于这个神圣的殿堂。



医院是提高临床能力的“练兵场”,一个新手必须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日后才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病魔斗争。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瞿介明俨然初生牛犊,以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迅速投入其中。当时他分管的病房只有8-10张床位,而整个科室有50余张床位。即便不是他主管的病人,他也要一一去了解这些病人所患疾病,把每个病人的情况记下来,用图画下病人的胸部影像,跟踪病人诊断,入院时考虑什么病?出院时有没有变化?做了哪些检查?中间是否走了弯路?有什么经验和教训?通常是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一本一本第地翻阅病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样摸爬滚打几年下来,铸就了瞿介明扎实的业务功底,也为他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恰恰印证了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发现:成为专家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刻意练习”。在旁人眼中,瞿介明年纪轻轻便跻身业界翘楚,而只有他自己明了,什么是一分辛苦一分才。


学贵在恒,坚持不懈才能“拿下”一切


谈及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瞿介明的答案是“1986-1994年”。八年,这段占据人生标尺十分之一的跨度,是瞿介明与自己的“抗战”,镌刻了他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弥补自身短板的完美逆袭。


进入医院工作后,瞿介明发现,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英语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必备技能。当时,院里一大批专家教授完全用英文查房,有人甚至还掌握三到四门外语,听说读写样样俱佳,这让瞿介明既钦佩又焦虑。小时候,上理科班的他对英文不够重视,以致高考英语没有及格,基础比较薄弱,大学时又因为专业课程多而没有花更多时间学习英文。然而,眼下一是面临考研,英语是必考科目;二是业务需要,自己当然不甘落后。


瞿介明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说干就干,他迅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坚持花三个小时学英语,一小时阅读,一小时背单词,一小时听力训练。整整八年,近3000个日夜,寒暑易节,雷打不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英语水平稳步提升,不仅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还在全院名列前茅,尤其是翻译水平,得到许多业内大家的认可,从此短板不再短,反而变成了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奋战,展现了瞿介明令人折服的超凡毅力。但他仍然谦虚地表示,因为当时环境相对单纯,没有那么多诱惑和干扰,加上整天医院、宿舍两点一线,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坚持下来。无论如何,他的“逆袭”之路都不可谓不励志,也恰如其分地印证了当前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


机会来了,站在门口的都是有备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瞿介明恰恰习惯于做足准备。不辍的日积月累,笃厚的真才实学,使他在机会来临时,从容自信地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令瞿介明记忆犹新的场景,是两个“第一次”——1992年,导师参加的学术会议需要一名医学专业英文翻译,基于对他多年学习英文效果的了解,导师第一时间想到并且推荐了瞿介明。这是他第一次做现场翻译,内心多少有些忐忑紧张。但毕竟有之前已经6年多的积累,词汇量和口语都有很好的基础,他相信自己可以应对这个挑战。



不出所料,瞿介明精彩的翻译赢得了与会来宾的掌声,这次完美的“首秀”也使他声名鹊起,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他担任了400多场大大小小各种会议的翻译(包括同声传译)工作,直至后来担任大会主席。


不久,瞿介明迎来另一次机缘。那是一个周四下午,一个疑难病例要紧急参加全市的会诊会,导师再次点将,要求瞿介明做完整病例汇报,这是他第一次在全市范围汇报病例。


会上,他厚积薄发,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的阐述,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分析,令众多专家教授纷纷点头称道,“想不到这个年轻医生思路这么清楚,功底这么好”。这次成功的崭露头角,加之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发表,让瞿介明进一步为业内熟知。


喜欢会“弹钢琴”的年轻人


谈到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面试时选人的标准时,瞿介明坦言,凭一种感觉。据他观察,自己的老师选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无外乎人的外表气质、谈吐、修养、沟通的方式。第一,他要像一名医生,具有医生的素养、气质和特质,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不卑不亢,不是很急,又不肉,儒雅又很精干。第三,就是要沉稳,不管什么样的医疗状态,心里很有底,应对自如,事情来了不毛手毛脚,慌慌张张。



瞿介明一直在强调,自己那个时代,干扰相对少,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诱惑太多了,能静下心来,排除干扰,朝着自己规划的事情,花主要精力并且坚持,有时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医生面临着行业综合性压力,有高节奏工作的重任,有医教研兼顾的担子,还有家庭亲人的牵绊。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瞿介明现身说法,为年轻医生应对工作压力支了四招:


第一,要不忘初心,坚定从医的职业信念和信仰;

第二,要广泛学习,积极实践,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要学会有效沟通,努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第四,要学会目标管理,以合理的目标进行自我激励。


瞿介明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描述自己理想的人生,“工作可以有声有色、生活可以有滋有味、交往可以有情有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做到了,因为他是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一个优秀的自我管理者。而当你准备好了,一切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本文由《呼吸界》记者采写)


瞿介明简介:

二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医院协会副会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材奖一等奖(编委)等成果奖8次。发表论文280余篇,SCI收录69篇(IF 256),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0余部。


下期内容预告

“要是问我当了40年临床医生的体会是什么?我的体会是始终热爱和享受这一崇高的职业。”40年前,周新曾是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当时每天除了辛勤的劳动之外,根本就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能够上大学学习是他最大的梦想。如今,他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行业领军,他最想告诉年轻人的是,只有今天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明天更多的回报。


敬请关注2月24日(周五)“从菜鸟到领军(三)”——《周新:对医学的热爱和享受成就梦想》。


欢迎留言,请把您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