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呼吸病学是现代呼吸病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呼吸病学基石和重要标志。为展示我国介入性呼吸病学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国际最新介入呼吸病学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2月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召开。百余名专家齐聚蓉城,共话介入呼吸病学新技术。
12月3日,与会专家学者就肺减容术、干细胞与呼吸病治疗、虚拟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哮喘热成型治疗以及冷冻活检技术等在肺部疾病的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4日,与会学者热情不减,本次学术盛典精彩继续。
4日上午8:30开始,四个分会场围绕呼吸内镜与介入呼吸病学,分别从支架的选择、活瓣减容术、气管上段狭窄的处理、电凝治疗等八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图一)。其中,快速现场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 ROSE)相关的专题讲座吸引了不少学者。
图一 李时悦教授、任涛教授、蔡志刚教授担任专题讲座主持人
(一)ROSE的原理与应用
ROSE是目前国内外医疗工作者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它是一种用穿刺、活检、刷检等方法采样,通过直接涂片或组织印片制作细胞学标本,应用快速染色方法,由专业人员现场对取材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对诊断做出初判,以指导下一步操作和标本分流的技术。目前ROSE技术主要包括C-ROSE——快速病理细胞学评价,及M-ROSE——快速微生物形态学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用于细胞良恶性鉴别,后者多用于感染性疾病,以提供部分微生物病原的形态学依据和细胞学背景信息。
(二)ROSE的局限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红教授就ROSE的局限性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图二)。ROSE技术在TBNA方面的重要性在过去数十年中一直是不容质疑的。然而,随着ROSE在临床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逐渐开展,ROSE在TBNA的应用方面开始被全面客观评估,其应用价值也开始被质疑。张红教授根据目前已有的随机对照研究,从ROSE的时效性及准确性两方面出发,指出ROSE在盲法TBNA和EBUS的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目前多数进行TBNA的中心都在开展ROSE,但对ROSE本身效果的研究仍然不足。ROSE快速给出正确的诊断信息,可能会影响操作医师的计划,如获取更多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培养、流式细胞学检查等。虽然专家共识强力推荐,但目前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其广泛应用。
图二 张红教授就ROSE的局限性做专题讲座
(三)ROSE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耶鲁大学的病理学家蔡国平教授则阐释了ROSE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图三)。蔡教授认为,综合考虑取材时间、费用等因素,对于深部病变的肿块做穿刺或活检时,推荐使用ROSE。ROSE的目的包括确保取材足量、部位合适,对不同病变标本进行合理分流,对病变进行初步诊断。他通过对经典临床病例的分析,指出,开展ROSE的难点主要是现场快速判读需要具备熟练技能和长期经验的病理学专家或者细胞学专家。虽然目前有研究表明,呼吸科医师经过3个月的短期细胞病理学培训后,行ROSE可以达到80%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科医师92%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远远满足不了ROSE判读的需要。呼吸科医师在ROSE判读中仍存在诸多局限性。而远程细胞病理学(telecytopathology, TCP)是一种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在操作室与病理医师之间传递标本的病理图像和诊断信息的技术,可以解决病理学专家匮乏、设备配置不足和场地受限等困难,打破人员集中的限制,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图三 蔡国平教授阐释ROSE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随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旭如医师及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刘庆华医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ROSE的应用范围、ROSE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分享。ROSE为快速初判,在诊断流程中应提示更多可能性的信息,避免否定性结论,可指导标本分流,合理增加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最后,TBNA技术创始人王国本教授指出(图四), ROSE技术的应用,与病理科医师的水平密切相关,并表示ROSE在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潜力。
图四 王国本教授会场发言
(文/特约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