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介明教授团队在《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在线发表:多中心不同严重程度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呼吸界 2020-04-15

当地时间2020年4月10日,瞿介明教授团队在呼吸领域最顶级期刊《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IF=16.494)在线发表题为「COVID-19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a multi-center study of clinical features」的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多中心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瞿介明教授、周敏教授,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的卢洪洲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冯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谢雨桑,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凌云副主任医师,武汉金银潭医院感染科柏涛主治医师


图1:published online first

 





背景


COVID-19在全球爆发并引起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第82期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截止2020年4月11日,SARS-CoV-2已在全球造成确诊病例累积1610909例,死亡病例99690例,战「疫」难度持续升级。



研究方法


该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5日间收住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及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的476名新冠肺炎患者。依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中临床分型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三组:普通型(n=352)、重型(n=54)、危重型(n=70),分析并系统比较了各组间临床特征及合并症、相关重要检查指标差异、治疗及预后和胸部影像学表现。



结果


1.临床特征


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岁(IQR 40-64),其中危重症组中≥75岁患者的比例(17.1%)高于普通和重症组。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4天(IQR 2-7),从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6天(IQR 4-10)。在入院体征方面与先前研究一致,发热(85.9%)和干咳(59.4%)是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入院表现。此外,气促在危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70.3%)。入院CURB-65评分在危重症与其它两组间有差异(p<0.05),但48.6%的危重症患者入院CURB-65评分为0,而入院时三组MuLBSTA评分分别为普通型7分(IQR 5-9),重症组9分(IQR 7-11),危重症组11分(IQR 7-13)。


图2:发病到入院及确诊时间


2.合并症


在合并症方面,研究纳入的476名COVID-19患者中,有205名(43.1%)罹患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免疫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等在内的基础疾病。组间比较提示,危重症组中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普通型患者组(35.7% vs. 20.7%, p<0.05)。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比较了113名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其中普通型患者中使用ARB或ACEI/ARB比例高于其他两组。


3.实验室及免疫学检查


对患者相关检查表明,危重症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CK-MB、降钙素原、BNP高于普通型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血钙低于普通型患者。免疫学检查方面,危重症患者CD3+T、CD4+T、CD8+T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患者,CD3+T、CD4+T细胞比例也有相同趋势,而IgG、IgA水平在三组间变化不显著。


4.治疗和结局


在治疗方面,大多数COVID-19患者(60.1%)早期接受了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达芦那韦、考比司他和氯喹。与重症患者相比,更多的危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了激素治疗(51.9% vs. 74.3%, p<0.05)。在呼吸支持情况方面,危重症组中有4名(5.7%)患者接受了ECMO,39名(55.7%)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


在结局方面,至2020年3月21日,476名患者中有403名(84.7%)康复出院;23名(4.8%)患者仍在院治疗;6名(1.7%)普通型患者死亡、3名(5.6%)重症患者死亡、29名(41.4%)危重症患者死亡。按年龄分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一致提示,≥75岁高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


5.入院CT及动态变化


在入院胸部影像学方面,与普通型相比,重症及危重症组患者多肺叶浸润的比例更高,危重症组患者胸腔积液比例更高(18% vs 3.1%, p<0.05)。动态随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一重症男性患者自入院、进展至临床好转的胸部CT,可见患者入院时双肺磨玻璃影逐渐扩大,而后进展至实变,在起病19天后病灶逐渐开始吸收,起病29天后仍可见条索影残留。


图3:重症患者影像学动态变化

 



总结


该研究收集并系统比较了476例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及安徽铜陵市人民医院,不同严重程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重要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差异。其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合并症更多,各器官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受损更加严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为41.1%。此外,高龄(≥75岁)是造成COVID-19死亡的危险因素,多肺叶浸润及胸腔积液与疾病进展有关。合并高血压的普通型患者中使用ARB或ACEI/ARB比例高于重症及危重症组。该研究为临床诊治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4/rccm.202002-0445OC




专家介绍


瞿介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华东地区肺部感染协作组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前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



卢洪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与护理学博士生导师,留美博士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共同主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国境外抗疫医疗专家组后方支持团队成员。



周敏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青年委员及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优秀中青年医师,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冯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重症学组副组长。曾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本文完
排版:Jerry
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