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医生援鄂日记》(节选):病人拿下氧气面罩也要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查医生援鄂日记》 2020-05-09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查医生援鄂日记》,作者:上海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上海仁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查琼芳




2月29日:病人拿下氧气面罩也要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生日祝福


2 月 29 日,援鄂第 36 天,武汉,晴。


今天夜班,所以依旧可以睡到自然醒,可惜生物钟还是在6 :30 把我唤醒了。刷一会手机,和周医生约好一起去吃早饭。这个时候赶着上 8 点白班和查房班的伙伴们已经出发,餐厅里空荡荡的。我吃的依旧是牛肉面,人少就可以和师傅提要求了,我提出不加辣,不加醋,不加葱(昨天加醋的面让我吃得很感性),周医生尝试了武汉热干面。大厨的态度真的很好,我吃面的时候还过来跟我打招呼,说牛肉面的汤有点辣,我连忙表示这点辣我能承受。至于周医生吃的热干面嘛,我觉得就是上海的冷面,区别在于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热面里拌了花生酱,周医生没放辣没放醋,跟真正的热干面相比口味估计打了个大折扣。看样子我俩似乎还没习惯武汉人的最爱。


温暖的阳光从餐厅窗口投射进来,今天是个好天气,看样子我的期盼实现了。酒店的大堂里,撑满了我们雨天用的伞,颜色只有两种,黑色的、黄色的,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和谐。感谢酒店的工作人员默默地为我们提供的服务,感恩每一个为此次抗疫工作默默付出的人们。


酒店外面阳光明媚,路旁的白玉兰安静绽放,让我们一扫疲惫。酒店外面,马路上的车比前几天多,人行道上依然空无一人,路边的店家无一例外都是铁将军把门,想起去年到武汉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景象,不禁有些伤感。


从医护群里得知,我们的病人有心理科老师会诊了。金银潭医院有上海援鄂医疗队中的心理科医生加盟。在重症病房,患者住的时间一久,经历了周围人的生死别离,还有家庭所经历的创伤,很多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失眠、有的焦虑,有的抑郁……


有一位老年患者因为妻子同患新冠肺炎去世,儿子认为他住在医院可以更加安定,不希望他出院,而病人呢,想回家又内心纠结,出现了情绪低落。心理科老师评估后认为他存在中度抑郁,及时对他进行治疗。我们的护士对老先生的照顾已经是无微不至了:不想喝粥,马上递上自己的牛奶饼干;想吃水果,把自己酒店的水果带来给老先生吃。


可是,生活上的照顾仍无法解决老人内心深处的问题,看样子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辅以心理老师的帮助。


其实不仅仅是病人,在这么高压的环境下,医护人员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幸运的是已经有心理老师加入,为一部分人做心理疏导。


关于抑郁,想起我们刘组长说的话就想笑,“我否认自己抑郁嘛,你们一定会说我抑郁,因为精神病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有病。我承认嘛,你们会说,‘看,他自己都承认了’。”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关于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测试的问卷,我也上去做了一下,还好,除了中度的心理压力以外,没有抑郁,没有焦虑。看样子我的心态还不错嘛。


上海市中医院的刘燕护士四年一次的生日今天会在万豪酒店举行,今天值夜班,又无缘一场特殊的生日会了。大群里发来了刘燕照顾过的病人的祝福视频,看着躺在床上的病人拿下面罩也要表达祝福,让人特别感动。我们的付出换来病人的康复和祝福,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是最好的减压良药。


3月4日:全能的陈教授


3 月 4 日,援鄂第 40 天,武汉,晴。


今天天气晴朗,坐班车去医院时看到酒店门口的早樱已经在枝头露出浅浅的粉色,看样子,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盛开的樱花了。


今天白班,一上班就看到郑队在发火,不想“中枪”,默默地躲到角落里。原来是昨夜收病人的过程没有完全符合规范的流程。郑队强调,“一定要规范流程并且按流程做事,否则万一病人有什么意外,谁也担不了责任。”是啊,规范是我们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工作 40 天的质保生命线。团队经过磨合期、质量提升期,正是应该发挥效应的最佳时期。这一个个时期,都是我们规范了流程才能做到的,我们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规范”和“流程”。


第二组的一位女病人继前天气管插管之后,昨天下午进行了 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昨天上午交班的时候说到病人尿少,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决定给病人进行CRRT,这是我们医疗队在武汉的第一例CRRT 操作。我们没有肾内科的专家,可我们有重症组的陈德昌教授啊。在我眼里,他就是队里的“哆啦A梦”,什么都能干。能插管、能做 CRRT、能做ECMO、能做床边超声……还能在病例讨论会上就新冠肺炎的炎症机制提出独到见解。昨天下午他和北三楼“熊大熊二”组合(一位呼吸科主任、一位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还有我们的劳模护士长一起进入隔离病房,为病人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股静脉置管,完成了CRRT的操作。


今天早交班后郑队反复关照护士长和几位专家教授,一定要形成专门的CRRT 护理组和医师组,要关注病人的每一个诊疗细节,达到精准治疗。


白班的工作非常多,二组有 CRRT 和气管插管的危重病人,三组有新收的昏迷病人,今天还需要联系医务处、联系家属。我们组的事情也不断,需要不停地处理。


中午的时候,联合医务处发来通知,今天晚上 7 点会在行政楼会议室进行病例讨论,是ICU的两位病人。作为联合医务处的一名干事,我当然要“干事”喽。在三楼医生群、二楼医生群分别发通知,希望有时间的队员参加学习,通知今天晚上参加讨论的专家组成员,收集病人病史发给专家……感觉像是换个地方又担任起病区大组长的职责了!


下午6 点,和夜班医生准时完成交接班,换好衣服,匆匆忙忙赶往万豪酒店蹭顿晚饭,饿了一天,需要补充一下能量。因为时间太赶,吃得也太快,感觉把所有的东西都倒进了胃里,然后又不停歇地赶往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暗暗为自己的胃鼓劲,一定要争气,不能在这个特殊时期出幺蛾子。


病例讨论在三楼的会议室举行,按照张定宇院长的说法,“本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参加,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看样子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啊。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提高!


讨论结束,赶晚上 9 点的班车回酒店时,在医院门口,我见到了夜间收病人的情景。


班车上,医疗队的大群里已经在不停地讨论家乡美食。原来,队长助理张明明告诉大家,明天会有锦江国际集团的大厨们特意为上海援鄂医疗队赶制的家乡菜肴到来。这是他们第二次投喂我们了,我刚吃完他们第一次投喂的蝴蝶酥,就又来一批美食。感谢上海锦江集团,感谢上海市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此后的医疗队大群里,似乎想吃的上海美食就刹不住车了,有小笼包、小杨生煎,有白菜猪肉大馄饨、荠菜馄饨……甚至有小伙伴想到了日料,看样子我们医疗队的“吃货”会越来越多。


今晚可以在家乡的美食中入梦了。





本文完
排版:Jerry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