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发声丨李海潮委员: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呼吸慢病」是抓手……加强「医防结合」促进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来源: 呼吸界 03-11


「去年『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非常重大的突破,以此为抓手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进入了『后疫情时期』,我们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如何通过『医防结合』提升基层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也值得关注。」


3月10日中午,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院长李海潮接受了《呼吸界》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关注的几个重要话题。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呼吸慢病的诊疗能力尤为迫切


李海潮委员介绍道,呼吸慢病有着庞大的患者群体,许多患者需要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治疗和康复,其中主要包括慢阻肺病、哮喘等患者的持续性照护。因此,提升社区对这些呼吸慢病的诊治和管理能力尤为迫切。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院长李海潮教授


「我认为『呼吸慢病』是一个抓手,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关键突破点。以慢阻肺病为例,患者遇到病情变化,如急性加重时,他们会考虑是否应该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还是直接去上一级的医疗机构。我们需要关注普通民众在出现就医需求时的思考方式,他们期望能够迅速、高效地获得医疗服务,同时花费合理,去社区卫生中心,这些都能满足,但是他们会担心医疗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如果选择去大医院,可能会面临就诊距离远、挂号排队时间长、可能需要进行多项检查才能保证医疗质量等现状,这些增加了他们对诊治及时性和医疗费用的担忧。」


「只要能够解决民众的担忧,就能更好地赢得他们的信任。将呼吸慢病作为『突破口』,我国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呼吸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计划,众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纳入其中,配备了简易肺功能仪以更好地实现对呼吸慢病的诊断和定期监测。对于『呼吸慢病』,在这些行动的帮助下,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反复实践,对呼吸慢病的诊疗和管理能力将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显著的提升。」


「当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医联体、医共体,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包括双向转诊等。在未来的评价体系中,我认为一定要将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提升作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医联体和医共体不仅要解决老百姓的医疗问题,还应建立相关的教学机制,比如教学查房、线上辅导,以及远程会诊等,使得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从而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不断进步。」


「我所在的朝阳医院是北京市朝阳区中部医联体牵头单位,包括12个社区卫生中心,朝阳医院也是北京市慢阻肺病防治的牵头单位。我们正在开展一系列工作,旨在提高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对慢阻肺病的处理能力,并建立顺畅的转诊渠道,确保患者在分级诊疗的『两端』都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防结合」增强基层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的监测和应对能力……像宣传「献血光荣」一样推广「接种疫苗光荣」理念


专访中,李海潮委员表示,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如何通过「医防结合」增强基层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也特别值得关注。


「我认为提升社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能力非常重要。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系统,例如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置了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监测的哨点。通过这些哨点的病原学监测,我们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就会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在呼吸道传染病的应对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全科医师的培训,使他们在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暴发时(包括儿科患者)能迅速作出反应,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在应对疫情时能有更充足的医疗资源。通过社区分流大量的轻症患者,使得大医院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专心救治重症患者,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减少因为患者高密度聚集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和诊治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传力度,使他们在出现感染症状时不会因为过度焦虑和恐慌,而盲目使用抗细菌感染和/或抗病毒感染药物,能够居家接受指导或在社区接受合理的诊疗。」


「如果我们构建起从社区到大医院的无缝对接机制,就能持续进行对疫情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应对,这意味着大医院的诊疗能力将延伸到社区。我们需要清晰地向公众阐述这一点,并通过实际的高水平管理和转诊机制赢得民众的信任,从而有效构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体系。社区还可以更好地承担疫苗接种任务,比如在流感季之前,如果能有相当比例的居民能在社区接种疫苗,我们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疫情更有效的防控能力。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将疫苗接种视为一项公益活动进行宣传,调整宣传策略以提高疫苗接种率为目标,改变公众对疫苗接种仅仅是保护接种者个人的观念。接种疫苗有助于实现群体免疫,阻止疫情的暴发流行,而保护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可以有效的保护家中的老人,包括社区和单位的其他人。就像宣传『献血光荣』一样推广『接种疫苗光荣』的理念,鼓励公众除了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外,还要思考他们也能为群体健康做出贡献。」


在临床中指导医生提升临床综合能力,密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可弥补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痛点」


李海潮委员坦言,如今,医院的医疗工作量很大,科研也是医院评价指标的重要「刚需」,因此,教学容易被「边缘化」。这是他另一个重点关注的方向。


「到朝阳医院工作后,我们通过改善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居乐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同时,通过加强教学专业化建设,包括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模拟医学教育中心和教学信息化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我们的目标首先通过强化师资对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综合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他们能更加关注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能力提升。因此,密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开展基于胜任力的『形成性评价』。比如,要评估一个医学生的学习成效,需要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他的综合能力,包括交流、沟通、合作、健康教育、职业素养等能力,并给予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这样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学员强化对胜任力『具象化』的理解,引导他们从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转向以胜任力为中心转化。因此,首要任务是从教师层面更新教育理念,同时确保学员也得到相应的信息。」


「加强模拟医学教育中心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可以让医学生在开始真正的临床操作之前就通过模拟学习,充分熟悉操作过程,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有了这样的准备,再加上教师们的现场指导,我们可以在充分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让医学生和住院医生快速地成长。我们要求所有承担实习教学的临床科室,在教学处的组织下按照实习指导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并不折不扣地执行。从模拟训练到临床实践,同学们必须在毕业前完成这些任务,虽然这并非易事。通过训练,同学们在进入住培阶段时,将迅速适应住院医师的身份,并能承担高强度的临床训练,从而快速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医生。医学教育事关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教学医院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专家介绍

李海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医学教育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呼吸病学分会常委。《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主要专业方向:弥漫性肺病与肺血管炎,医学教育。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