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对于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名年轻的医生、一位患者……科主任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品德修养、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职业理想、人文情怀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有怎样的管理思路和创新、成就和执着?在成为科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和感悟?在《呼吸界》推出的系列专访《科主任有话说》中,希望能给大家职业与人生的启迪。也期待各位主任的原创分享(投稿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
人物
李燕明: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李燕明主任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我父亲是一名皮肤科医生,我小时候,他常常在家中接待患者,一些事儿对我影响比较深」;「很多事可能过几年、十几年都不觉得有多清晰,似乎已经淹没在时光里,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岁月的打磨,它们反而日益清晰起来,这很神奇」……长达2小时的采访中,李燕明主任细致地讲述着每个在她医者生涯中令她动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同样也震撼了我。
从她讲述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我深刻领会到何为「一字之师」,更惊叹于她不断践行「视人命为己任」迸发的力量。
「为什么连我们都舍不得吃的东西全给患者吃了?」……父亲的做法似乎微不足道的,却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里大多是该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有医生、教师等。我父亲是院里唯一一个皮肤科医生,于是常常有患者到家里找父亲看病。那时我们只有一间房子,看皮肤病会不方便,所以只要来一个患者,我和妹妹都需要出门,一出去就需要待好长时间……」
「有几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大家家境都一般,水果属于奢侈品。每次患者来,父亲总把家里最好的水果给前来看病的患者,当时我和妹妹年纪都很小,父亲这个做法让我们心里都不太开心,『每次患者来我们都得出去,还把我们都舍不得吃的东西全给患者吃了?』为此,我和妹妹就都不太喜欢有人上家里来找我父亲看病……」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山区,地理位置十分偏僻。遇到疑难复杂病例,父亲就带着患者一起进城,到北医去专门请他的老师为患者诊治,早出晚归,来回就得一整天。当时可能我不太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亲是很用心地去对待患者,丝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医患关系处得真是像亲人一样。」
「所以,恰好是这些很平实的、讲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深深感动我,那是医生对待患者的一种至真至纯的关爱,而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做,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1960年,李燕明的父亲于北京医学院毕业留影
「我父亲非常希望我能够学医,自小耳濡目染,我也顺理成章成了一名医师。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有一次遇到一个非常不讲道理的患者,回家就和父亲抱怨。他静静地听我说完,没有评判我和患者的是与非,就缓缓地和我说了一句话,『他们是病人,你是医生,我做医生几十年,到现在从来没有和患者吵过一次架』」。
「这些记忆、细节积累多了,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宽容与理解,这样的品德直接影响到我从医生涯里对待每一位患者的态度,这一点我是必须要感谢父亲的。」
他问我「他的大便你闻过吗?」,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那一幕……严谨对于一个临床医生而言是一项基本功
「1995年,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做住院医,第一年是在各内科轮转。有一件事对我做好临床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是我在消化内科轮转,一次内科大查房是我管理的一名腹泻原因待查的患者。我自己觉得准备得非常充分,病例也汇报得熟练、流畅,所以当我滔滔不绝一口气汇报完之后,完全没想到一位老师的问题让我一下子就愣住了。」这位老师就是消化领域泰斗级的人物,潘其英教授。
「他只问了我一句话:『你去闻过了吗?』我当时愣愣地看着他,他又问:『他的大便你去闻了吗?』老师的口吻和神态非常自然,声音也是轻柔的,但在我脑海里却是像是惊雷一样。直到现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那一幕,我回答说:『老师,我真是去看了,但我真是没有去闻。』后来,潘老师告诉我,患者不同的腹泻原因,大便性状是不同的,它的气味也是不同的,而我们在做鉴别诊断时,这些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都经常给我的学生们讲这个故事,这就是严谨的风格,严谨对于一个临床医生而言是一项基本功。」
这个15岁罹患SARS的女孩连续失去双亲,我每天靠对讲机同她讲话,希望能给她最大的安慰,减少心灵的创伤
「2000年,我当上了主治医生,研究方向是感染。2003年的『SARS』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硬仗,那年我32岁,参加『SARS』定点医院房山区人民医院的救治工作,也是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十五岁女孩。他们一家三口从外地来北京打工,夫妇二人是『弹棉花』的,15岁的女儿在上中学。来定点医院前,女孩的父亲已经不治去世,女孩跟着病危的母亲住在一间病房。几天后,女孩的母亲也不幸去世,短短一两周她就成了孤儿,可想而知这对一个15岁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心灵创伤。」
2003年6月6日,李燕明教授从SARS一线归来(左三)
「我去查房,觉得孩子情绪非常令人担忧,她完全懵了,都不会哭了。我们当时条件及其有限,不能长时间和患者接触,但好在我们与患者有一个对讲机,于是我就一直用对讲机跟她讲话、用声音陪着她。开始她光是听,慢慢就开始回答我的问题,再后来就可以聊天了,一直到她康复出院」。
「在房山救治了很多患者,发生了很多事,我也获得了北京市防治非典的先进个人,讲起来似乎都比这件事显得重要,但现在想来,这个女孩子却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我觉得,医生是要有悲悯之心的,医学是人学,悲悯之心是维系生命情怀的基本认知。」
我们有时不仅仅是在救治一个患者,我们是在救助一个家庭……医者除了必须有过硬的医疗能力,「仁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养
「2005年左右,我成为『三线医生』,主要负责门诊、疑难病例以及收住院患者,时常会在门诊上遇到那些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寻求治疗的患者。其中有一对从福建来北京的农村夫妇让我印象格外深刻。」
「夫妇俩30多岁,身体底子都特别好,他们在福建租门面开了一个很小的餐馆,挣钱供孩子上学。本是风平浪静的生活被男子的疾病打乱了。这个男子罹患很严重的感染,前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诊治,病情加重。他们关掉小餐馆、变卖了老家的房子、带着仅有的卖房子钱来进京求医。患者病情非常凶险,刚到我们医院急诊就出现了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经过我们仔细鉴别,很快明确患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继发噬血综合征。这个患者印象深刻是因为一方面病情凶险,诊断非常及时,救治非常成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救治的过程中,医护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为他省钱,还包括请药厂为他资助药物……最终患者得到了很好的转归。」
「患者康复后的故事更温馨,夫妇俩后来回到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又重新开起了小餐馆,特意来北京看过我们好几次。有一次带着孩子来的,和我说,一是带孩子看看天安门,另外就是带孩子来看看爸爸的救命恩人。我听了特别欣慰,觉得一次成功的救治不仅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更是给这个家庭带了幸福的生活。」
与同事查房工作照(右一)
疾病的诊治,有时如同打仗,治疗的时机如同战场上的战机,有时稍纵即逝,我们需要有技术有能力有担当地去把握
「在我的医者生涯里,见到上面类似的危重病例很多,每次遇到这种能迅速致死的急病,都像是与死神在抢时间,需要我们有预见性,需要我们能够当机立断地做出临床决策。兵书所讲『难得者,时也;易失者,机也』是一个道理。」
「大家一般都觉得肺癌是一种慢性病,我就给大家举个肺癌的例子。大约十几年前,有一位50多岁肺部阴影查因的女性患者,住院是在一个星期二,自己走着进来的,影像学是全肺弥漫性结节,考虑肺癌。这个患者病情变化非常快,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肺癌进展得如此之快。患者星期二下午住院,星期三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晚上出现Ⅰ型呼吸衰竭,胸片病变明显进展。我们当然需要鉴别诊断,是不是肿瘤?肿瘤会进展得这么快吗?如果是肿瘤,是淋巴瘤还是肺癌?如果肺癌,是什么类型的肺癌?但当时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病理检查,该怎么办呢?」
「周四,我们请了病理科和普外科急会诊,患者锁骨上有一个淋巴结。普外科冒着风险急诊在床旁、在患者带无创呼吸机的条件下给患者做了淋巴结活检,病理科帮我们做了病理诊断,明确是腺癌,但来不及做基因检测了。那时肺癌靶向治疗才刚刚开始,只有吉非替尼这一个靶向药。虽然没有基因检测结果,但和家属沟通后,我们周五一早就吃上了吉非替尼,第二天,患者的呼吸衰竭就明显好转,到两天后的星期一我再去看她,患者又可以平地走路了。经规范化治疗,又活了十多年时间。」
「有些肺癌是这么凶险,那危重症就更是如此了。在危重症的救治方面『Timing』很重要,我们需要及时诊断、需要尽快打断病理生理的过程。疾病的诊断标准都是需要临床依据的,收集齐『证据』需要时间,但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等所有证据都送到手上才开始采取行动,往往会错过最后的救命时机,因此我们需要有所担当,而有所担当的基础是我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
年轻呼吸医生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他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呼吸学科发展未来更加宏伟壮阔的前景
「多年来,我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直高度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我们科室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每个来我们科的同事都必须『来之能战』,全方位发展『不瘸腿』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专长。」
「我们的专科医生培训从2012年左右就开始进行,是最早一批PCCM科规建专培基地。十几年来,我们严格认真对待每次培训,比如呼吸影像、呼吸病理、内科危重症等,都是我们在上学时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我们会请我国著名呼吸影像学专家陈起航教授亲自给大家培训,他会从床旁胸片开始教大家;会请方芳教授给大家培训呼吸病理,从正常病理片开始;会专门为Fellow开设机械通气的相关培训……」
呼吸科的专培学员们
「这次新冠疫情的『大考』,规范化培训的成果完全展现了出来,现在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全面,更让人惊叹。去年第一波新冠疫情,北京医院将所有普通病房分成16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名呼吸科大夫负责进行巡诊,呼吸医生瞬间变得珍贵,一个难求……」
「我们每个人就像承包制一样包干自己负责的病区去巡诊,指导其他科室医生治疗和评估,这里面很多是刚刚完成了专培的年轻医生。经过专培训练出来的年轻大夫们的工作受到了所有科室医生的广泛好评:查房、阅片、床旁支气管镜、呼吸机管理、疑难病例讨论,每一项都一个不差,真正显示了年轻大夫的临床能力和水平。」
「年轻大夫之所以都撑得住,能管理好病房,脱离不了平时的历练。年轻呼吸医生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他们这几年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今后呼吸学科发展是一片更广阔的前景。」
医疗质量是学科发展的基石——以医疗质控工作推动呼吸诊疗同质化
北京医院是国家呼吸医疗质控中心的依托单位,国家呼吸质控中心的主任是王辰院士,我主要负责日常工作。
通过十年发展,我国的呼吸质控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主要工作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国家质控体系:国家呼吸质控中心与省级呼吸质控中心加强合作,已成立省级呼吸质控中心27家(含2家待公布)、1家呼吸疾病诊疗技术指导中心,建立哨点医院1232家,涵盖三级和二级综合公立医院,部分综合民营医院;
第二是制定质控指标:王辰院士提出从「病种质控、技术质控、管理质控」三个方面开展国家呼吸学科质控的工作。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专科领域发布国家级质控指标。与 CTS、CACP、呼吸专科联合体作为共同发起者,在全国正式启动「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
如今,PCCM规建标准不仅涵盖管理质控的重要内容,更是将9大疾病、4大技术的质控指标纳入其中。我们还协助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完成对四种疾病的单病种质控内容的制定。
第三是督导质控工作落实:通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召开质控宣贯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质控工作培训,落实推进度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第四是发布质控报告:每年负责撰写《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呼吸部分)》,通过国家医疗质量控制数据收集系统(NCIS)收集32个省、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数千家医院的数据,重点分析我国呼吸学科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呼吸科常见疾病与技术的关键环节质控情况。为国家和地方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专家介绍
李燕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呼吸系感染和呼吸危重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研究项目。国家呼吸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