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递|曹彬:临床科研需要“工匠精神”
来源: 呼吸界 2017-04-29

本文作者曹彬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内科专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


近日,参加首届东方呼吸论坛的青年专场,主持人要求我结合“中国肺炎研究CAP –China”与青年医师们谈一谈我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工匠精神”这个词。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所传达的坚守和追求我深感认同。我想“工匠精神”是临床医生和从事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气质:持以之恒、踏实专注、精益求精。



“平等、诚信、多元、创新”是CAP –China研究平台的核心精神内涵。通过搭建中国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研究平台,利用多中心、大样本量数据开展临床研究,解决中国肺炎防治中的疑难问题是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为了尽可能将研究做到严谨、完善,我们在设计之初进行了大量基础工作,包括反复进行研究流程实操和改进,研究者、临床研究协调员进行一对一实地培训以及标本采集、交接、运输流程规范化等等,甚至精细到标本采集时的手感。目前肺炎病例入组近2000例,获得了中国成人CAP患者人群特点、临床症状及转归等大量数据,这些成果的取得归功于临床研究者的默默付出和坚守。


像任何一项临床研究一样,问题的解决需要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课题启动之初的兴致退却、研究消耗了临床研究者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后,面对繁琐的工作,研究者心态和意识的差异逐渐显现:那些有热情、致力于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不以完成任务作为目标,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也是最为忙碌的冬季反而加快入组;相反,那些以应付的态度参加的医生,研究工作不能持久,进度迟缓,收集的研究资料关键信息缺失,对课题质量造成了不小影响。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是“工匠精神”最动人之处。临床研究是枯燥而寂寞的,积累一个个繁琐的病例和数据如同滴水穿石,经年累月且默默无声。有这样一群临床医生,目的简单而纯粹,他们对遇到的临床问题抱有极大的好奇与热情。在他们临床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们坚持不懈,是努力更是一种修行。


积极、有活力,对新事物好奇是青年人的特点,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但同样容易受到诱惑,尤其在这个忙碌的、追求收益的时代。踏实和专注是成功的必要特质,它体现在不受外界诱惑的困扰且专心于既定目标,其本质是反映了对工作的热爱。 “布鞋院士”陈小文教授虽然身兼“院士”、“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等诸多头衔,一席青衣布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其踏实专注的作风影响和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临床医生。在效益至上的今天,能够隔绝外界的纷扰,专注而纯粹的置身于科研事业中,淡泊名利而思想自由,是从事临床研究的医生应追求和具备的品质。


“工匠精神”并非是对一项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注重细节,追求尽善尽美。一鸣惊人的成果着实令人羡慕,但卓著的成果来源于细节的积累,浅尝辄止或抱着“差不多”的心态从事科研工作,其结果也只能渐渐归于平凡,甚至得到误导性的结论。和其他导师一样,我对学生的文章总是慎之又慎,往往是几经修改甚至多次推倒重新撰写,我能想到他们心里有时十分郁闷而且有所抱怨,但这绝不是对学生的苛责,想必他们看到最终的被外界认可的成果与未经打磨的“不合格品”间的截然不同,也会有所感悟。我的这种习惯直接受益于王辰老师,以及美国知名流感专家Fred教授,他们都是非常严谨的教授,对文字要求极严,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母拼写和标点。王辰老师在第十四届中青年呼吸论坛上演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是责任心加智商,要把细节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这实际上是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在英语中未曾有过“工匠精神”这一词汇,今日重提“工匠精神”绝不仅是对一种情怀的怀念和宣传,而是希望“持以之恒、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能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质,与大家共勉。


(文/中日医院呼吸中心 呼吸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 周飞 曹彬)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