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约展现更大医学世界——钟南山、王辰院士南北大查房纪实
来源: 呼吸界 2017-04-19


2017年4月19日,中日医院第三会议室,原先的桌子都被替换成了凳子,只为容纳更多的听众。9:15,会议室已座无虚席,还有站着的,但是都很安静,大家都在期待接两位院士的南北查房——王辰院士带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团队、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团队,共同开展疑难病例查房、病历分享及诊断思路讨论,并通过呼吸医联体平台直播,有853个医院或端口参与了这次的直播。作为第二年住院医师的呼吸科小大夫,我有幸亲临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团队的查房现场。



作为教学查房,虽然身处南北两地,但是两家团队都很重视床旁看病人获得第一手资料的环节,并清晰地展示给大家,尽管有小伙伴吐槽方言难懂啊~~~


第一位患者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提供,女性,20岁,初步诊断:双肺阴影待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查房目的:明确诊断及指导下一步治疗。第二位患者由中日医院呼吸四部提供,男性,69岁,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肺源性心脏病, II型呼吸衰竭。查房目的:指导进一步治疗。




在两家医院大医生们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所获颇多。


人文


钟院士在床旁查体结束时,很细心地帮这位小姑娘扣好了病号服,尽管我们上午查房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记得之前转科时,主任给住院医师们寄语时,说大家进步得都很快,但是总有一点不够,就像降龙十八掌最后一式,有的人怎么都学不会,而且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钟院士这里,这降龙十八掌最后一式大抵就是查完体给小患者扣上扣子吧,同样,我们也捕捉到王院士蹲下去查看患者下肢的细节,两位院士都在言行细微之处将温暖传递给了患者。



规范


其实这种级别的查房,对我们小大夫来说,很多时候期待的是疑难杂症的诊断方法或者高新尖技术。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不论疾病最终诊断是什么,听到最多的是大牛们的反省。譬如,第一个病例,王院士在总结时就提到:这位患者既往激素治疗过程是否合适;需要再次仔细梳理大环内脂类药物的治疗经过,应规范用药;病原的获取也很重要;气管镜下小活检的病理诊断不等同于大病理的结果。同时,要善用新技术,譬如病原的获取也可以通过宏基因组检测获得;必要时可以列入肺移植等待名单中,当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以是移植排斥慢性期的肺部表现,对于这例患者来说,肺移植得慎之又慎。


技术与发展


第二个病例,严重的慢阻肺,所剩的正常肺不到20%;20年病史、2次插管,使用了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2R)让肺有喘息的余地,慢慢地进行康复锻炼。所以,床旁查房时,说话中气十足。其实,ECCO2R并不是新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开展得仍很有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陈荣昌大夫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非常实用的建议:提高无创呼吸机的压力,提高血气中二氧化碳分压至接近平时水平,也许更利于脱机;测定膈肌功能等。ECCO2R既可以作为肺移植等待过程中的桥梁,也能为肺康复提供时间窗。通过这个病例,大家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平衡、工学与医学结合发展、呼吸与危重症捆绑发展等理念,感到受益良多。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医学领域,更是如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目睹悲欢离合,身负健康重托,我们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幸运的是,有这些德技双馨的前辈们带领,通过这样高水平的大查房,让我们不仅获得了医学知识,更体验一个更大的医学世界。


查房结束时,已经12:30了,大家仍意犹未尽——两个会场,熟悉或不熟悉的,都彼此的摆手致意,再见,期待下次查房再聚!


(文/童润)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