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经验告诉我们,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一定是要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与发展,一定不仅仅是重呼吸,一定要与危重症医学科整合发展,这样,在今后遇到这种重大的呼吸道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才不会出现人才紧缺和救治能力不足……」5月20日中午,刚下飞机还未出首都机场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接受了《呼吸界》记者的独家专访。今年参会,李为民代表准备了两个议案,为何他要再次提出「从『五唯』转变为『五重』」?他所期待的PCCM规建使全国医院「同质化」到底如何实现?
李为民院长两会发声.mp3
派赴武汉疫区的医疗队伍经历过「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战」时实践,表现优秀与否体现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整合发展,PCCM规建期待实现全国医院「同质化」
此次新冠疫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呼吸与危重症的整合发展。它绝对不只是过去的一个专门的呼吸科,而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我们此次派出的医生,既有呼吸治疗的能力和技术,也包括危重症医学的能力和技术。主力军中,包括梁宗安主任、罗凤鸣主任、刘丹主任、重症医学科的康焰主任等,他们所带领的的团队表现优秀与否,都体现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整合发展水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不仅要会看一般的呼吸专科疾病,还要有危重症医学科的救治能力,必须是两个学科整合式发展,这非常关键。经验告诉我们,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一定是要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与发展,一定不仅仅是重呼吸,一定是要与危重症医学科整合发展,这样,在今后遇到这种重大的呼吸道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出现人才紧缺和救治能力不足。
我建议今后要在全国层面加大力度推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这方面在王辰院士的牵头带领下近年来应该说取得了进步,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这次新冠疫情,更加坚定了我们今后要在全国范围内去规范、去推动这样的学科建设,去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希望今后全国各级医院,包括社区医院,都进行规范化的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PCCM专培期待能在全国各医院、各社区实现「同质化」。
因此,此次我将在人代会上提出的议案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平、战』结合」。「平、战」结合的要求不仅仅是作为对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乃至于作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综合性医院的要求,更是体现在一支技术能力过硬、随时能打硬仗、随时能「外出作战」的多学科支撑的医疗团队。我们构建了全球第一支非军方的最高级别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均按照最高级别组建队伍,平时在进行预案训练的时候,就已考虑到需要多学科支撑的特点。
四川就华西医院当初派赴武汉疫区参与支援救治工作的医疗队伍当中,可以说不仅是一支有多学科支撑的团队,还包括了强大的「后备军」队伍,这些后备军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了不少力量。「川医」队伍把呼吸治疗师、营养师、护师、设备维保工程师,甚至负责餐饮的厨师都一并带上了,氧气罐、氧气瓶等等装备非常齐全……因此,应该说这次在武汉支援中华西团队的救治率较高,也有这方面因素。后勤保障到位,才能让前线打仗的同志无后顾之忧。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战」时实践的积累。这些团队经历过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也是在不断摸索当中总结出了综合救治的经验。这样的团队具备极大的「抗压能力」,能在「战」时发挥优势。
构建「防、控、治」为一体的高效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立科学的医疗人才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这次上会,我准备了两个议案:
一,要构建「防、控、治」为一体的高效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该体系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报机制。一旦在医疗机构发生了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不受任何审批流程,就可以直报;另一方面是建立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依托的「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
这两方面内容,第一,解决报送机制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一定要重视它、报告它。报告之后,有一个垂直的系统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受任何地方机构审批之后才能报送;第二,以一个大型的公立医院为「龙头」和「依托」来牵头,在「平」时,无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它的职能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医院进行病人的救治工作,一旦发生了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将普通病人腾空,收治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的传染病患者(如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冠病人)。
为什么我要提议设立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综合性医院,并让它来牵头?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很关键的一条经验可见,新冠病人的所有危重症患者有两个特点:第一,年龄较大;第二,有多器官损害,或者是有多重疾病合并的损害。所以,救治这些患者,往往需要一个多学科医学团队的支撑。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防、控、治」一体的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二、要建立科学的医疗人才的评价体系。谈到医疗人才,实际上我们过去在对医疗人才的评价中,广受「五唯」的影响——唯论文、唯课题、唯学历、唯资历、唯数量。应该改变过去的「五唯」,逐渐转化为「五重」——重医德、重奉献、重实践、重水平、重效果和创新。
一改过去「五唯」为「五重」,这是此次新冠疫情给我带来的深刻思考。我看到,广大一线医务工作者在极其艰巨的时候纷纷主动请缨,他们并非不知风险高,而是主动去奉献;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临床反应去衡量与判断,去救治病人,而不是通过几篇文章的「本本主义」去判断救治,这种实践能力在「战」时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非常关键的。医者的水平体现在把病人的病治好,医疗质量高,诊断治疗的医疗效果好,在此基础上再讲创新。以这些方面为导向,来评价这个医生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才,是不是能够解决临床的具体问题,以此建立科学的医疗人才的评价体系。
力推的这两个议案,一方面总结于我们过去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提炼于我们的经验,一定要「平、战」结合
我想力推的两个议案,一方面总结于我们过去在防控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另一方面提炼于我们自身的经验。
讲「短板」,尽管过去我们全国各地建有较多的传染病医院,但它们承担不了像此次新冠疫情这种单独的救治工作。为什么?它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传染病学方面,缺乏其他多学科的人才支撑。全国各市各地区,假如每一个区域只有很少的病人,尚且可以支撑。但如若每个区域都发生了如当时武汉那样集中的大规模暴发的疫情,就完全无法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集「防、控、治」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中心。
讲「经验」 ,此次新冠疫情,四川省确诊患者死亡率较低,主要是严格落实了中央「四集中」的原则,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资源。「四集中」原则实际上就把当地所有最好的专家力量进行了整合。这些专家实际上大多数来自于综合性医院,而非传染病医院。四川省自2003年SARS之后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一地区,每一县(市)都设有传染病医院,但这些传染病医院都是综合性的传染病医院。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四川的经验就是由当地的综合性医院直接整建制地去接管传染病医院,去负责重症与危重症新冠病人的救治。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平、战」结合,一定是「平时」就有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才能在「战时」变成一个具有多学科支撑的「专科医院」。
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中心,一定会把「防控」的职责承担起来,不仅仅是发挥治疗的功能。
专家介绍
李为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一直致力于呼吸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及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