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CM fellow:刚开始专培时,忙起来连犯困都忘了;这里的病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恶化……决断能力需要以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为基础
来源: 呼吸界 2020-07-13


尤玲燕


硕士,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3月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参加PCCM专科培训。


刚刚开始专培的时候,工作的强度、难度,用我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忙起来的时候,你连犯困都会忘了」……这里的AF模式、规范化的诊疗、各种MDT多学科讨论、相关的辅助科室,为我们临床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岁月静好,我们奋力奔跑」,不学习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自己。

 

2017-2018年我到中日医院进修,在中日医院呼吸中心,特别是在呼吸三部代老师、任老师的带教下,我对呼吸学科有了更为宽广的认识,我的临床思维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对呼吸病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坚定了我对呼吸病学专业的选择。同时,在进修期间,王老师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培训的重视,中日医院PCCM科浓厚的教学氛围,和实干、循证的临床工作,使我认识到如果能在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学习和工作,将会是我的职业生涯受益终身。当时报名参加考试的时候,先是担心考不上,再是担心考上了胜任不了。可是转头一想,「悬想何益?」,如果能来中日学习三年,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幸运的是,2018年9月我通过统考,加入为期三年的PCCM专科培养。


在过去的22个月里,我先后在普通病房14个月、气管镜室2个月、睡眠室1个月、呼吸四部5个月。刚刚开始专培的时候,工作的强度、难度,用我自己的话形容就是「忙起来的时候,你连犯困都会忘了」。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有常见病的难治病例、疑难病、少见病,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危重、多变,从接诊患者的人文关怀、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到详细的病例收集、复杂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文献的搜索和学习整合、各种有创操作和风险的评估,贯穿在临床工作中,使我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泡」在病房里。


经过22个月的PCCM专培,我的第一感受是PCCM的专培,让我们逐步成长。首先,得益于AF模式的临床工作模式。这里的Attending老师对临床工作认真负责,无论在病史的挖掘采集、诊断的判断,还是治疗的决策上,不论年资高低,都是直接接触一线工作。同时带教意识强,我记忆犹新的是万老师对临床带教的亲力亲为,胸穿、气管镜、胸腔镜、床旁超声等,总是给Fellow创造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上有疑问时,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要先查好资料、找到依据),提出来和上级老师讨论,你不是简单的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其次是规范、循证的临床诊疗氛围。在这里诊断的明确,往往更为优先,除了病史收集和分析,在这里有强大的微生物室、气管镜室、肺穿刺、影像科、病理科,到这些相关的科室多转转,常常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先明确诊断,再对症下药。在临床中的实际体会是,来中日医院就医的患者,常常病情复杂,经常出现一个患者不同病种间治疗策略的权衡、利弊选择。MDT多学科讨论,为疑难症和危重症的诊治提供全面的平台,使我们的临床思维更加全面、辩证、多元。这里的AF模式、规范化的诊疗、各种MDT多学科讨论、相关的辅助科室,为我们临床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岁月静好,我们奋力奔跑」,不学习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自己。


现在的我在MICU当住院总,每天都在知识点爆棚的状态之中,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ECMO、IABP、CRRT、PiCCO、Swan-Ganz等等,从呼吸科医师,一下接触重症医学,一个崭新的领域,触不及防,紧张和焦虑贯彻始终。经历MICU院总5个月,我的感受是:第一,身体的健康真的很重要,平日一定要坚持锻炼身体,再忙也要抽点时间锻炼身体,抗压能力才会强点。第二,当医生,学习是持续的过程,底子再弱也要坚持学习,有学总是能收获一些。第三,没有「突发出现的病情,往往有突然被发现的病情」,要常常去病房里看病人,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理,减少被动。6个月的四部院总,战战兢兢,但是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反正不磨,是肯定「定不住的」。6个月的四部院总收获良多,要感谢呼吸中心和四部给我的锻炼机会,终身难忘。


相信中日医院的PCCM专培一定会越办越好。我有几个小建议。首先,周一晚上的大课教学、病例讨论。PCCM专科培训有36个月的时间,大课教学是否可以分主题进行,一段时间集中授课一个主题方面的内容,这样有利于短期内的强化。病例讨论,年轻医师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如果有上级老师的引导,能更高效的促成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的养成。其次,普通病房14个月的时间分配上,是否可以在各个亚专科上更合理的安排。最后,科研能力,也是年轻医师很重要的能力,「科研+临床」是「1+1>2「的结果。专培医师临床任务重,10个月的科研及机动时间都拿来全脱产搞科研,也是不现实的,对于外院的Fellow,尽早的选定科研方向和科研导师,在临床工作中贯穿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是更可行一些。


不懂的东西依然很多,但我相信三年PCCM专培一定会让我显著的进步,终身受益。


李全国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2018年3月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参加PCCM专科培训。


自己管的病人遇到疑难的,不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按上级医师的指示去做,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只有好的学习加规范的诊疗,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拓宽自己的临床思维。我相信,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我是2018年3月来中日友好医院参加PCCM专培的,到2019年5月共计27个月,这27个月先后经历了,呼吸三部西区:代华平老师组(4月);呼吸三部东区:李俊老师组(1月);呼吸三部东区:任雁宏老师组(3月);肺癌病区:杨萌老师组(1月);呼吸五部:赵红梅老师组(5月);睡眠中心(1月);SICU(3月);支气管镜室2月,呼吸三部东区:杨汀老师组(1月);北区ICU+本部ICU(6月)。


从一个地级市的三级医院来到全国最好的三甲医院,这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有荆棘和坎坷,有过思想波动,但最多的是收获,这些收获将在我以后的执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1)学习态度和方法:来到这最直观的感受是浓厚的学习氛围,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基本都是走到哪带到哪,随时查阅资料,随时学习;同时每周都有固定的病例讨论和学习时间,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疑难病例和最新的资料;自己管的病人遇到疑难的,不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按上级医师的指示去做,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不再像以前一样简单用百度搜索、翻下内科书查询,而是自己学着去查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再去跟上级医师沟通、反馈,然后再去指定进一步的方案。


(2)规范:a.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按指南规范诊断、治疗,拿证据说话,诊断明确后,精准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不再盲目的经验性检查和治疗。b.规范的文书:有幸经历了呼吸科对病历书写要求最严格的几个组,收获和感触很大,一份完整的出院记录就是一个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一个诊疗思维活动的过程。c.规范的科研意识:以前自己根本就没有科研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做科研,写好文章,在带教老师指导过程中,在跟小伙伴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从疑难病例析评、个案报道开始学起,去收集完整资料,去随访,打好科研基础。d.还有带教老师的规范做人、做事等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3)临床思维:治疗常见病如哮喘、慢阻肺、肺炎等的同时,对原单位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重症肺炎、特殊病原感染、间质性肺炎等有了更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在这里都是多见病,从而拓宽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宽度。同时每周一晚的PCCM病例讨论,每周三的全院大查房,每周四、五的全国PCCM微信群病例讨论及各科室自己组织的MDT讨论,让我逐步学习到,处理新入院患者时,该如何去分析他的症状、特点、查体、影像,如何根据这些资料理出自己的鉴别和诊断思路,通过再检查,再鉴别,逐步去再去排除诊断、明确诊断,因此自己的临床思路更清晰,不再像以前,来了病人,化验、检查大全套。


(4)临床带教:PCCM之前,自己就是一名呼吸科大夫,只需要管好自己的病人即可,而在我们医院,从fellow第二年开始,就要带教住培医师、进修老师、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有很多进修老师资历、水平都比我要高,因此就得提醒自己去提前准备资料,去整理组里每个患者的特点,诊断思路,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等等,通过锻炼,通过这2年多的学习带教,为以后回到潍坊规范带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其他方面还有很多,如:临床操作的锻炼、PPT的制作,病例汇报,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收获。


当然,自己的问题也很多,比如:英语,来到这才又重新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前沿的咨询、研究,最新的指南都是英文版的,都需要英文查询,目前查阅文献仍需要借助翻译软件。比如:科研,虽然跟着带教老师,做了一些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学着写文章,但做的只是一些机械性的资料收集工作,对于如何做科研、做好科研仍有很大的迷惑。


当然,在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在这学习到的好的东西带回潍坊,为更多的患者去做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在我们当地医院,学习气氛并不浓厚,基本上都是上班-看病-下班-回家的模式,遇到不会的也是先请示领导,因此回到当地首先我会尽自己所能把在这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传递给大家,共同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把在这的一些学习模式,比如每周一次的PCCM病例讨论+学习,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共同提高。其次,在自己做好规范诊疗、规范文书的同时,带动大家按规范办事,按指南诊疗,不盲目检查和治疗。只有好的学习加规范的诊疗,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拓宽自己的临床思维。我相信,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最后,感谢这2年多的时间里,呼吸中心的各位老师,带教老师,教育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帮我们随时解决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问题;感谢一块学习的fellow小伙伴们的帮助和加油鼓劲;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谢谢大家!


王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2018年至今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参加PCCM专科医师培训,为在培第3年fellow。


这里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稍有不慎处理不及时,患者的病情就可能恶化,白班有老师们给予指导,到了夜班对患者的病情处理有决定权的就是自己,自己的身份也从fellow转变为attending,这种决断能力是以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为基础……当时感觉那半年时间十分漫长,自己一路咬牙坚持着走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行医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自己快速成长进步的那段时光十分怀念。

 

转眼间,我来到中日医院参加PCCM专科医师培训已有两年余,在紧张、充实而又充满欢乐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的优秀,他们的优秀不仅是对待专业的严谨,更是对待病人的无微不至,还记得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入科我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我在心里暗下决心,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砺,我也要成为像这个团队一样优秀的人。

 

我轮转的第一个医疗组是呼吸二部翟振国主诊组,进入科室后我第一个接触的人是周国武老师,周老师特别热情的欢迎了我,对于科室环境和工作流程作了详细介绍,我也被周老师开朗乐观的性格所感染,对于刚来到陌生环境的不安和紧张一扫而空。在后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发现周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更是一个玩转气管镜的能手,EBUS、小探头都不在话下,科室里其他组有难度的气管镜都会找周老师帮忙,我也在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开始了我的气管镜学习生涯,什么时候转镜子、什么时候抬压杆、怎么才能更好的采图、小探头如何应用……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做气管镜的野路子逐渐转向正规化。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的翟老大(这是我们私下里对我们的主诊组长翟老师的称呼),翟老师对待患者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患者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观察入微,对待患者的疑虑耐心的一遍遍讲解,我们开玩笑说翟老大对待病人都是宠着、惯着,对待我们却是要求十分严格,一切都是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要求我们仔细关注病人,对待每一个异常的指标都要能解释为什么,对出院的每一个患者都要制定详细的治疗、复诊和随访方案。同时翟老师自己也是以身作则,翟老师每天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周末还要去外地合作的医院指导查房、会诊,但从外地回来后不管是周六还是周日都会第一时间到科室查房,而且不在的那一到两天里都会要求我们把每个病人的情况发给他,我们看翟老师太过劳累都劝说他休息好了再来查房,可翟老师说「只要一天不看病人就会觉得心里很虚不放心」。还有二部的曹老师,不管是对待患者还是对待学生、进修医生,都是彬彬有礼,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对待病人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科里曾经收治了一位疑难的年轻患者,虽然不是自己组的病人,曹老师和翟老师都同样为患者的明确诊断付诸了大量心血,几经周折终于请到了外院专家来给患者做手术,不幸的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却因病情太重去世了没能下的了手术台,后来在死亡病例讨论时曹老师一度哽咽,对这个病人万分痛惜。翟老师和曹老师这种一心为了患者的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我,他们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一个患者需要的好医生,我想患者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医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此后,我陆续轮转了呼吸五部、三部、一部和二部二病区,呼吸中心共分五个部,每个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我在二部翟老师组接触到了各种复杂的肺血管病患者,学习了肺血管病的规范诊治思路。在五部赵红梅老师组真正的系统认识了慢性肺病的肺康复治疗,通过自己所管的患者,第一次亲身体会到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三部是以间质性肺疾病为专长的一个科室,而苏楠老师的专长是支气管哮喘,张晓雷老师的专长是睡眠相关性疾病,所以我在三部轮转的四个月时间里,不仅接触了多种间质性肺疾病,同时也收治了不少难治性哮喘及肥胖低通气患者,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前许多笼统模糊的概念也变得清晰明了,现在我也可以头头是道的分析出各种类型间质性肺疾病的影像和病理特点,心中还是有点小小的兴奋的。一部何洁老师组主要收治各种感染、慢性肺病和肺癌患者,让我对呼吸科常见疾病的规范诊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二部二病区(又称结核病房)主要收治肺结核和各种感染患者,随着流感季的来临,一楼也收治流感肺炎的患者,来这个病区之前,心中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病房里都是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免有点担心传染风险,但是来到这里之后发现科室配备的防护措施相当好,反而觉得比普通病房都要安全的多。在二病区轮转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我们微生物实验室的强大,临床中感染性疾病的确诊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赖于微生物实验室强大的技术水平,让我不得不叹服。

 

这两年多来让我记忆深刻的还要数在呼吸四部(MICU)做院总的那半年时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其工作强度大,隔天一个班的院总生活单调而又充实,经常是从早上接班一直忙到夜里凌晨一两点,早上六点多又要爬起来做气管镜,再加上有时仅有的那几小时睡眠时间还要被拉起来抢救一把,一天班上下来往往是满身疲惫,二是因为作为一个ICU院总要经受巨大的考验,不光是临床医学知识的考验,更是决断力的考验,这里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稍有不慎处理不及时,患者的病情就可能恶化,白班有老师们给予指导,到了夜班对患者的病情处理有决定权的就是自己,自己的身份也从fellow转变为attending,这种决断能力是以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也就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快速成长。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急危重症,大咯血、呼吸衰竭、气管插管、休克、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ECMO……从最初的小白到后来的老练,从开始的慌乱到后来的沉着冷静,当时感觉那半年时间十分漫长,自己一路咬牙坚持着走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行医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自己快速成长进步的那段时光十分怀念。

 

参加专培以来,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每周一晚上的授课和PCCM病例讨论,每周三上午的疑难病例讨论和呼吸中心大查房、每周二下午的间质病多学科会诊、每周三下午的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每周四晚上的感染组授课,还有院里为进修医生准备的课程以及科室里各位老师不定期的讲解知识点,自己也多次参加了病例讨论、讲课和呼吸中心大查房,通过这段时间的历练,我也获得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锻炼了临床思维,这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在进步的同时仍然有很多未知的疾病,上级医生的经验也不一定全是对的,有时候疾病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去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需要层层剥开迷雾,辨别真伪,我相信这些方法和思维会使我受益终身。

 

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很多,经过这三年的培训和磨练,我将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医生,我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赵俊歌


主治医师,2019参加中日友好医院PCCM专培,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



刚来这里听着周围老师讨论病情发病机制,对影像、病理深刻的分析,很是触动与惊讶,原来还可以这样当医生……


时光荏苒,转眼参加PCCM专科培训快一年了,一年来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白天跟着上级参加临床工作,晚上回宿舍查漏补缺。短短一年,这里老师对专业的追求、国家的担当精神给我极大的触动和感动,庆幸自己能在PCCM专科培训政策下,医院提供这样一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


弥补一个又一个知识空白,逐渐建立专业知识框架。也许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加上原单位呼吸科病种既简单又少,刚来这里听着周围老师讨论病情发病机制,对影像、病理深刻的分析,很是触动与惊讶,原来还可以这样当医生,同时内心产生莫大的压力,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这样的医生呢,只能从最基本的入手。一本又一本的专业书籍出现在书架上,慢慢体会专研的含义。也许是以前的生活学习太安逸,没有深究过学习方法的得当的问题,来了以后都要从新开始,脑海中时不时的出现无奈与迷茫,每每此时想到代华平老师晚上十二点办公室亮着的灯光,陈文慧老师晚上十点穿梭在病房查房的身影,暗暗告诫自己:学习需要坚持,坚持就对了。


逐渐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庆幸,第一次当Fellow是跟着任雁宏老师。每每接诊一个患者,她会从病历书写、临床特点、检查利弊、治疗利弊等各个方面分析,还会采取诱导式的提问为大家解开思路,对我的无知更是无限的包容,任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毫无疑问的,临床中也会经常遇到刚开始没有思路的病例,她会和我们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讨论。还有张晓雷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深刻影响着我。这些老师缜密的临床思维无疑会影响着我现在、将来。


努力做个有责任担当医生。也许这句话显得很官方,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但周围确实有人这样做。小时候问理想,也许会说当老师培育园丁,当医生救死扶伤……慢慢长大,大家谈起工作,更多的是养家糊口,也许是与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关吧,在这里确实有很多老师扮演着有担当医生的角色。武汉疫情的肆虐,北京疫情的波动,有那么多可爱的人英勇前往,无时无刻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曹彬老师更是对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虽然不经常见面,但从他微信群里发的所感所想能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为人师表。庆幸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深刻理解老师的含义。


过去一年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提高;遇到挫折常常不能冷静思考,心浮气躁的,没有做到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性较差。科研、英语方面一直是自己的弱项,没有确定长期具体的计划。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改正,努力做个更好的自己。


本文完
编辑排版:Jerry
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