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年会大咖1+1丨肺癌早诊共识规范临床诊断实践,“钟声计划”万例肺结节人群基线特征首度亮相
来源: 医脉通 2023-09-22


2023年9月13日-17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2023(CTS 2023)在重庆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以“推动呼吸危重症规范化建设,全方位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呼吸病学最新进展,讨论学科前沿问题。


在此次会议的“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一)”专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微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分别以《2023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与启示》、《中国肺结节人群的典型“肖像”:中国肺癌早检队列 ——“钟声计划”10,560例受试者的基线特征》为题作报告,对临床实践中肺癌的早筛早诊极具指导意义。两位教授分享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临床经验及工具应用,并展望肺癌早筛早诊的未来发展。


积极筛查肺癌高危人群,多组学融合检测将是“中流砥柱”



肺癌在我国居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之首,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预后的关键[1],尤其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积极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赵微教授表示:“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具有多种高危因素,如吸烟或被动吸烟、特殊环境暴露、既往曾罹患肺癌或其它恶性肿瘤、以及肺部伴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被定义为肺癌高危人群”。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赵微教授表示,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已取代胸部X线成为敏感的筛查工具。此外,肿瘤血清标志物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亦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2]。赵微教授指出:“新型肺癌标志物如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在近几年开展的研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若进一步结合精细的影像组学或大数据分析,可提高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先进技术的引入可对以往的常规检查进行更高水平的赋能,进而提升肺癌诊断水平。此外,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纷繁复杂,依靠单纯的影像或血液检测进行诊断可能远远不够,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将影像学结果、液体活检基因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构建多组学融合检测模型,实现早期肺癌的高效诊断,这将是未来肺癌早筛早诊发展的必经之路。”


“钟声计划”基线特征公布,还原中国肺结节人群典型“肖像”



我国在多组学融合检测模型的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基准医疗牵头,联合国内23家顶级医院启动的“钟声计划”是全球首个大规模、前瞻性将ct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肺结节诊断与监测的临床研究。


作为“钟声计划”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梁文华教授分享了“钟声计划”的研究设计和研究目的,他指出:“‘钟声计划’是目前全球样本量最大的肺癌早诊临床研究,旨在验证基于ct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的多模态模型的诊断性能。区别于以往的研究,‘钟声计划’共纳入10,560例5-30mm高、中、低危肺结节患者,在为期3年的动态随访中,观察患者血浆中ctDNA甲基化的动态变化及与CT影像之间的关联;此外,将进一步评估ctDNA甲基化能否作为更好的监测工具,使肺结节患者能够避免反复接受CT检查所带来的辐射暴露。”


此外,梁文华教授还介绍道,“在10,560例入组的患者中,有接近2000例患者的肺结节在基线时被判断为高危并进行手术,最终约80%的肺结节经证实为恶性。这表明即使在国内最好的医院中,仍有约20%良性肺结节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因此我们仍需要更好的诊断工具以避免患者被过度治疗。”


在此次CTS会议中,“钟声计划”10,560例受试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首次公布,还原了我国肺结节人群的“肖像”,对临床中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梁文华教授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40岁以下肺结节人群的肺癌检出率约为12%,与40岁以上人群中的16%相比无明显差异;第二,女性肺结节患者的肺癌检出率达17%,相对男性(13%)更高;第三,非吸烟患者的肺癌检出率高于吸烟人群(17% vs. 12%),提示目前在中国吸烟并非导致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第四,与纯磨玻璃、实性结节相比,混合磨玻璃结节诊断为肺癌的风险最高,而实性结节经切除后确诊为良性的比例达37.5%,提示实性结节更易被误诊为高危结节,临床中应对这两种结节予以重视;第五,现有肺结节队列中,最终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大多处于I期,主要以肺腺癌为主。


1+1>2,多模态PulmoSeek Plus模型助力肺癌早筛早诊


除了此次在CTS会议中公布的“钟声计划”基线研究成果外,近期联合团队基于“钟声计划”的关于肺结节多模态诊断工具——PulmoSeek Plus的研究成果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正式发表[3]


- 从AUC 85%到91%,PulmoSeek Plus模型诊断性能大幅提升


梁文华教授表示,“在PulmoSeek Plus模型之前,团队成员已开发建立了国际首个血浆多基因甲基化肺结节鉴别诊断工具——PulmoSeek模型,其诊断准确性高达85%[4],就单一标志物而言已实现了当前的最优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模型诊断性能,在PulmoSeek模型的基础上,结合CT影像学和临床特征组成了PulmoSeek Plus多模态联合诊断模型。”


关于PulmoSeek Plus模型对早期肺癌的综合诊断性能,梁文华教授介绍道:“目前PulmoSeek Plus模型的整体AUC值达91%,对于早期肺癌、不同大小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敏感性在98%以上[3]。众所周知从不及格到及格,需要的努力和投入远远比不上从良好到优秀,因此从AUC 85%到91%,这样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这也是国际顶级杂志高度重视PulmoSeek Plus模型的原因。”


- 直击痛点,PulmoSeek Plus模型实现不确定肺结节精准诊断


近年来随着LD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有了明显提升。然而,许多肺结节仅通过LDCT难以判断良恶性,被称为不确定性肺结节。对于PulmoSeek Plus模型在不确定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梁文华教授表示:“5-10mm大小的肺结节是临床中诸多临床医生犹豫是否要进行处理的结节,现有的诊断工具包括新型标志物、CT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很好的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从而导致延误或过度治疗。而PulmoSeek Plus模型对不确定肺结节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是目前不确定肺结节精准诊断中最优也是唯一的选择,可以使良性结节的不必要侵入性手术减少85%,同时能够避免72%的恶性结节被延误治疗[3]。”


- 万里可期,期待“钟声计划”迎来更多丰硕成果


上述基于“钟声计划”的优异研究成果对临床中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梁文华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钟声计划”的整体进展。他表示:“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钟声计划’已于2021年提前完成最后一例受试者的入组,目前正在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动态随访中,预计2024年完成最后一批患者的随访。通过3年的长期随访,我们可以对受试者结节的性质进行定性,将肺癌与非肺癌、恶性与非恶性结节进行匹配并进行甲基化测序分析,观察甲基化动态变化,以期建立肺结节未来转归的新工具。未来,‘钟声计划’的研究数据也会开放给各家中心,使庞大的患者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相信将会成为我国肺结节人群管理的重要研究素材。”


期待未来“钟声计划”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研究成果,推动我国肺结节诊疗体系的发展,并使更多肺癌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扭转当前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的现状,最终提高中国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1): 1-18. 

2. 张婷, 向波, 林勇平.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辅助诊断中的预测价值[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6) : 786-791.

3. 1.He J, Wang B, Tao J, et al.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a combined model of clinical, imaging, and cell-free 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 a model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validation study[J]. Lancet Digit Health, 2023 Aug 9, S2589-7500(23)00125-5.

4. Liang W, Chen Z, Li C, et al. Accurat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nodules using a noninvasive DNA methylation test. J Clin Invest2021; 131: e145973.


专家简介


赵微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介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肺癌学组委员,学组秘书;中国医师协会肺癌工作组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肺结节微创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MJ》及《Frontiers Oncology》审稿专家;执笔人撰写《2023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complicat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等。


梁文华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教授/博导/副主任医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肿瘤学),青年珠江学者,广东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学组副组长;广东胸部疾病学会免疫治疗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CACA)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委会委员、肺癌指南专家组成员;Transl Lung Cancer Res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肺癌的综合诊疗及临床转化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20余篇,30分以上27篇,10分以上53篇,累计总影响因子2300+,总被引次数27000+,H指数35,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90余篇,包括:J Clin Oncol (IF 50.7, 两篇), NEJM, BMJ (IF 93.3), Lancet Oncol, Cell Res, J Thorac Oncol , J Clin Invest, Chest等杂志。获ASCO Merit Award,人民网‘国之名医’,CSCO全国35位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2020年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医学首位),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团队,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