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足和方向,也看到了呼吸学科未来的希望”——2024 PCCM 规范化建设-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中日医院参访班举办
来源: 呼吸界 5 天前


“这次参访看到了PCCM规划建设飞速发展的成效”;“很多的管理细节对我们回去开展工作很有参考价值”;“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也看到了呼吸专业未来的希望”……这是几天前在中日医院“2024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参访班”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35家医院的几十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科主任、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及科室秘书等骨干的部分感受。



由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办公室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参访学习班于2024年10月23-25日在中日医院举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自2018年5月发起至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38家医院参与了该项目,学科建设体系初显成效。随着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对PCCM专病照护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PCCM科规建项目办公室起草了“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立项指导办法,旨在明确立项原则,立项方向、规范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参访学习,深化专病照护能力标准的解读,加强医师培训,惠及更多患者。



参访班上,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高海鹏作开场致辞,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专联体办公室主任贾存波 对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由中日医院孙继红主任主持, 杨汀教授、代华平教授、林江涛教授、谢万木教授、张晓雷教授、鲁炳怀教授分别用实际病例和研究数据展示了中日医院在慢阻肺病、间质性肺疾病、哮喘、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睡眠、感染与临床微生物学领域十余年来的学术成就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建设经验。同时在专题讲座环节,在侯刚教授主持下,苏楠教授和陈亚红教授对2型哮喘和慢阻肺病的精准诊疗进行了讲解。


参访第二天,在余中光副主任和林芳护士长的主持下,侯刚教授、贺航咏教授、杨萌教授、崔晓敬教授、李辉教授分别分享了胸膜疾病及呼吸介入、呼吸危重症、肺癌与肺结节、肺结核,肺炎领域建设经验并介绍了相应专病项目,陈文慧教授、刘朝教授、谢万木教授分享了肺移植、控烟与呼吸疾病防控、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建设经验。



在院内参访环节,中日医院吴小静、李辉、高倩三位负责人分别带领参访人员实地参访了呼吸科门诊、病房、睡眠检测室、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教学楼及实验室等。 他们特别关注各病种是否严格区分、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多学科讨论的流程和操作细节,并针对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医院绩效管理问题,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图:参访学员在呼吸科门诊、病房、睡眠检测室、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和教学楼实验室等地交流讨论


在现场,《呼吸界》记者对多位参访人员进行了采访,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们不仅收获满满,也有颇多感触。作为各自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在此次参访中有哪些收获?哪些特别的亮点对将来的工作有所启发、提示?我们特别摘取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陈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主任):此次参访学习班与以往有所不同,结合了PCCM 3.0 -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收获颇丰。尤其在专病照护方面,首先是代华平教授介绍的间质病,我们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接触到的间质性肺病患者非常多,我们呼吸科需要为这些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把笼统诊断为间质性纤维化的患者抽丝剥茧为不同类型,并给予相应的规范治疗。代教授介绍了疫情前后,参访学习班举办多期,每期20个学员,活动前后他们在专病照护上,在间质性肺病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今年慢阻肺病照护纳入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项目,专病的照护管理更加重要。杨汀教授等借助幸福呼吸的早筛早诊技术为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如何在省内实现疾病早诊早治”开创了先河,这对我们帮助巨大。



陈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政科室副主任):我已经在中日医院参访多次,随着这几年PCCM的规范化建设,以及今年专病照护能力项目的诞生,整个疾病的分类,包括诊断、治疗规范化等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此次非常详细地走访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个专病的门诊,这种整体的、系统性的参访对我们将来开展工作特别有帮助。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主诊医师负责制”,中日医院是我国领先开展的。在参访病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主诊医生负责的具体工作以及承担的一些责任,这对于我们回到自己医院开展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季磊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看到患者管理、6分钟步行试验及运动康复等细节,我们学习到很多,回到医院后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提升。我觉得这种参访形式非常好,第一,我看到各位来参访的人员都是各院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以及骨干;第二,至于大家为什么来参访?因为只有站在国家水平的高度去看学科建设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参访后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对我们回去开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刘伟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这次参访见识到了头部医院PCCM规范化建设的成效,我觉得收获非常大。一方面,找到了差距,比如我们PCCM每一个专病应该如何去建设?平时做的工作有哪些不足?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通过中日医院建设的经验以及未来专病建设的目标,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如何去追赶。例如“哮喘已经进入到e时代”,可见网络对于慢病患者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哮喘住院率下降其实就是患者管理成效的体现,这一点对我触动比较大、也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很多我们平时没有关注到的细节,比如主诊医师负责制,我们医院也在推行和摸索,中日医院的绩效分配等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



张固琴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副主任):通过各位中日医院的专家介绍,我对为什么设立这个项目有了更多了解。此前可能主要是注重提升最基础的呼吸疾病诊治能力,现在细化到后期的各个专病方向,包括对间质性肺病、哮喘、慢阻肺病、肺血管等专病照护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我的专业方向是哮喘,今天听到授课后,发现中日医院哮喘相关的临床研究以及患者管理非常的精细,这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诱导痰检查,它在哮喘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估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最直接的检查方法,但由于各种掣肘,很多医院没有常规开展,实在可惜。如果真正想让哮喘患者得到更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还是应该克服场地和人员困难。我们会把经验带回去,这对于哮喘的专病照护能力提升能够有实质上的帮助和改变。



高勇教授(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五科主任):2016年我在中日医院进修,王辰院士开始倡导医联体建设,还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制。时隔8年,我发现中日医院在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各个方面都发展得非常快,同期全国各地多家医院也都有了很大的起色,此次我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呼吸专业未来的希望,知道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完善。


参访给我最大的感受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亲切感”,过去我们也组织过很多学术会议,此次专病参访第一站来到中日医院,专家们想方设法把更好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让大家备感亲切;第二是“参与感”,这种授课加参观交流的形式,让我觉得参与感更强一些,通过一些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进入临床参观了整个呼吸中心的病房、实验室、微生物室、气管镜室、肺功能室,更加细致地看到了患者的诊疗过程、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方法,这对我们专业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刘毅教授(中国民用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我在2018年参加过PCCM 1.0的参访,多年后PCCM的参访班已经升级到了3.0版,我们看到了呼吸专业在这些年中的变化。各位专家既分享了学科总体的介绍,还有各专病规范化建设的认证体系,我觉得学到了这些东西后,对我回院开展临床工作,如何从三驾马车这个角度更好地发展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助益。


其中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几个方面,第一,作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医院与我们进行了很深入的合作。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开展项目的时候,发展了很多的分中心,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第二,慢阻肺病建设项目涉及到生物制剂的治疗,而生物制剂治疗又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创新疗法。通过参访,我们对生物制剂治疗的适应症、应用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患者取得的疗效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有利于把慢阻肺病和哮喘的管理推动到新的台阶上。


代华平教授、詹庆元教授主持了结业仪式。


图:代华平教授、詹庆元教授为参访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据悉,参访班还将于今年12月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办。


本文完

责编:Jerry

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