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知晓,控烟,肺功能,吸入疗法”是规范、科学、符合现代医学概念的开展慢阻肺病照护四大关键词——慢阻肺病进公卫领军谈实录
来源: 呼吸界 5 天前


前言


9月13日,我国慢阻肺病医疗卫生工作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国家卫健委同时发布两个重要通知和文件,要求将慢阻肺病照护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10月10日,《呼吸界》特别邀请王辰院士、迟春花教授、吴浩教授、杨汀教授,进行了“让上亿患者‘肺有所依’——慢阻肺病进公卫领军谈”的直播访谈,访谈中领军们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性决策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基层落实与执行的相关规范、慢阻肺病诊治核心要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引起大家极大关注。在访谈节目的最后,王辰院士特别强调:“记住知晓、控烟、肺功能、吸入这4个关键词,有助于大家开展对慢阻肺病照护进行规范的、符合科学的、现代医学概念的工作。”《呼吸界》小编特此将访谈实录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杨汀教授(主持人):首先请问王院士,国家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卫项目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对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请您初步总结一下。



王辰院士:所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文简称:基本公卫项目)是国家对患者照护提出的要求,将其作为国家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照护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含义。慢阻肺病一旦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就意味着对医务界提出了要求,需要将其纳为常规的、需要经常照料的疾病,这种疾病需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都具备一定规范的照护技能,并进行动态的、长期的照护。


此前,除慢阻肺病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作为基本公卫项目的,随着慢阻肺病的进一步纳入,我国最常见的这些疾病都被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这将极大提高人群中最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医疗照护水平。过去,慢阻肺病长期存在并且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患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达到13.7%,因此不容坐视不理。



杨汀教授(主持人):慢阻肺病这次进入基本公卫,在整个呼吸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么为什么是慢阻肺病,而非其他疾病呢?



王辰院士:因为慢阻肺病在整个慢病中都是最常见的,无论是否是呼吸疾病,所有的慢病都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而由于呼吸病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在呼吸慢病中,慢阻肺病又最常见且多发,所以它能够纳入其中。不仅在呼吸病范畴之内,在全部病种范畴之内,慢阻肺病都位列最前。


由国际上和中国死因的 排位可见,第一位是脑卒中,第二位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三位是慢阻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而慢阻肺病实际上是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和多发疾病,因此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必然之举,也是首选的疾病。一旦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就需要举全医学界之力和全社会之力来照护好这样的患者,这也对卫生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汀教授(主持人):这次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卫是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请问迟春花教授,作为基层全科的“掌门人”,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的管理能力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短板和实际困难?为推动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卫,多年来全科联合呼吸同道做了哪些工作和探索?




迟春花教授:慢阻肺病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然而目前在中国,慢阻肺病的检出率,也就是诊断能力严重不足,大约90%的慢阻肺病患者尚未被诊断出来。


这里有几个因素。首先,确诊慢阻肺病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技术尚未达到应有的普及程度;其次,一些机构虽然配备肺功能检查设备,但是尚未真正使用;最后,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知识和技能储备能力有待提高。


我来分享几项调查研究数据,2018年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对慢阻肺病诊治指南了解的基层医生仅有21.7%;2020年,我们在北京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全科医生慢阻肺病防治能力的知识测试及格率仅为19.5%;之后,在豫南地区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该地基层医生对“慢阻肺病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才能诊断”这个知识点有了解的医生只有1/3。因此,我认为在知识技能普及方面还有相当的工作需要进行。


另外,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民众对慢阻肺病的认知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些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不了解。老百姓因为不了解这个疾病,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这些都是阻碍慢阻肺病得到较好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因素。




杨汀教授(主持人):感谢迟教授。多年来我国的基本公卫致力于多种慢性病的群防群治,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经验。请问吴浩教授,根据您长期在基层的工作实践和调研,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在基本公卫管理中已经管理了10年以上,最初遇到过哪些困难?在初期遇到困难时,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帮助基层管理能力提升?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卫后可以有哪些借鉴?



吴浩教授:首先,从2009年将高血压和糖尿病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后,我国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有了明显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回顾防治结合的路径。


早期我们更多地认为在基层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主要是进行健康教育、检出患者,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对“提升诊疗能力”作出要求,老百姓心中可能认为,“既然无法治疗好,便很难听从健康教育”。这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国家和相关专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力提升基层诊疗能力,通过防治结合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其一。


第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可实现和可操作性。迟春花主委刚才提到基层能力,包括慢阻肺病的诊断仪器和设备以及药品的普及和推广,正确使用是非常关键的,下一步应该重点关注规范诊治。


第三,我们需要考虑与其他专科共同联合,慢阻肺病涉及到呼吸专科医生,当慢阻肺病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如果是慢阻肺病导致的心衰,那么会需要心血管医生协同诊治,这时需要全科医生起到协调和转诊作用,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调动所有资源,形成协调的、分工合作明确的照护链。




杨汀教授(主持人):感谢吴浩教授,慢阻肺病的公众知晓率非常低,流调显示,不足10%的人听说过此病。以前我们在对公众健康宣教时经常书写“世界COPD日”,王院士最初发现了此问题,后来倡议改为“慢阻肺”,现在又强调改为“慢阻肺病”。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的正式文件已将慢阻肺病作为最终名词确认下来。这个称谓改变背后有什么意义?请王院长为我们解释。



王辰院士:其实对健康教育、科学普及来讲,一个老百姓能理解的称谓非常重要。曾有二十余年,我们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称为其英文缩写“COPD”,结果做调查时发现,仅有个位数的人知道这个病。如果中文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太长,因此医学界经常用念起来很顺口的简称COPD,这对于专业人士容易记住、理解,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很难记住英文缩写。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高血压称为HP、把糖尿病称为DM,这比4个字母还少2个字母,但老百姓也是难以记住的,因此必须改变英文称呼,我们便根据行业内简称为“慢阻肺”,当改成中文称呼后,了解这个疾病的人增多了,并且上升趋势非常显著。


虽然我们在日常交流时也逐渐习惯称之为“慢阻肺”,但我们再做调查时,知晓率虽然比以前高了很多,还是不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几乎是人尽皆知,仅不到10%。这里面原因有很多,首先,我们宣传的力度不够,另一个方面,很重要的是,“慢阻肺”落在“肺”上,老百姓对于慢阻肺“是否是个病”仍然有疑问,很难将其理解为一种肺部出现了阻塞性病变的疾病,于是我们想,加上“病”字是否会更好?实际上,我国香港地区一直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称为“慢阻肺病”,因此知晓率比较高。


我们进行的研究和调查也发现,如果以前某个人不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称、也不知道COPD英文缩写、也不知道慢阻肺、也不知道慢阻肺病,在让他选择一个最容易记住和理解的名词时,大部分人选择了“慢阻肺病”。也就是说,对于尚不知道这个病的人来说,推广和普及病名再到对疾病防治等一系列知识的了解,“慢阻肺病”是一个更恰当的称谓。


因此我们正式建议医疗卫生界将此病简称为“慢阻肺病”,这样老百姓听起来容易理解,例如冠心病加了“病”字,如果我们简称“冠心”,老百姓便难以记住,这个建议迅速被国家卫生专业管理部门所采纳。我相信一个小的名称变化会带来大的健康科普的推广效果。



杨汀教授(主持人):王院士参加了许多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这几年来,从国家层面关于“呼吸慢病防控的短板”,呼吸学界都做了哪些工作来弥补?



王辰院士:我国非常重视健康问题,因此明确提出“健康中国”策略。此次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门强调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其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政策方略,明确提出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包括慢阻肺病,总患病人数甚至超过1亿,于是近年来国家对呼吸慢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首先,呼吸疾病中很常见的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世纪以来三次重大疫情分别是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这都是呼吸道传染病,但呼吸道传染病只是一个方面。过去大家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然而对于呼吸慢病,如慢性气道疾病、慢阻肺病和哮喘等,大家的了解还很不够。


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一系列步骤中最新且突出的重大举措。其实在此之前,健康中国的行动方案中已有专门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行动,里面重点关注了慢阻肺病,在15项行动中有8项是与呼吸相关的条款,因为呼吸是最基本的生命现象,呼吸疾病是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另外,国家在对慢阻肺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上,也像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一样重视。近年来,在基本用药目录的纳入上,国家按照国际标准或超过国际标准将一些主要用药纳入到以慢阻肺病为代表的呼吸疾病治疗中;诊断高血压必须有血压计、诊断慢阻肺病主要依靠肺功能,因此国家拨专款为超过一半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并且对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等初级保健卫生员队伍进行了如何使用肺功能仪的培训;国家疾控系统也开展了对慢阻肺病的长期监测,能动态观察其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等关键卫生指标的变化情况,近期还专门开展了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项目。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在政府引导下开展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因此,这些年来国家对慢阻肺病防控进行了一系列卫生政策的推出和卫生行动的开展。


我刚才提到,此次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个最新且强有力的举措。这将使慢阻肺病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取得越来越有效的防治效果。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从专科呼吸学界到全科学界如同重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越来越重视慢阻肺病(实际上,全科医学界同样作为一个专业和专科),我想这对于提高全科医学界对患者的照护能力、照护水平都有帮助。



杨汀教授(主持人):感谢王院士的介绍,基层是慢阻肺病照护的关键力量,想请问迟教授,您一直牵头并带动全科和呼吸专家推动基层呼吸规建项目,这个项目已经推动6年,在基层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硬件提升和疾病管理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迟春花教授:2018年8月,基层呼吸规建项目是由王辰院士倡导、亲自牵头组织设计实施的项目,全称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照护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从零起步到今年9月,全国已有超过1.8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申请加入项目中,这些机构接受评估、培训、指导,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超过3000多家基层机构具备相当的慢阻肺病筛查、诊断、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的能力。也有许多全科医生从不认识慢阻肺病到现在可以进行筛查诊断和规范化管理,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今年,在王院士的亲自带领下,呼吸学界和全科学界又推出了基层咳喘规范化诊疗能力项目,该项目在原有主要关注慢阻肺病和哮喘两大呼吸慢病的基础上,全面关注呼吸常见疾病,包括咳嗽、呼吸困难两个常见症状,慢阻肺病、哮喘、肺炎三个常见疾病,以及所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还有预防工作即控烟。


有些地区也开展了独特工作,例如北京市卫健委在2021年推出了社区慢阻肺病特色科室建设项目,目前已有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可以进行肺功能诊断、药物治疗、呼吸康复等非药物治疗等,还有几个地区,如青岛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作为政府办实事项目为40岁以上的居民免费进行肺功能检查,上海市普陀区政府开展了社区慢阻肺病筛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在国家将慢阻肺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前,部分省市已经先于国家,将慢阻肺病纳入当地公共卫生管理项目,并且有考核指标,包括天津、白银和苏州市等地区。



杨汀教授(主持人):感谢迟教授。基层的能力在提升,然而我们也知道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繁重,慢阻肺病进入基本公卫后,大家可能会存在担忧和困惑,担心是否能够兼顾三大慢病的管理,基层是否能够“接得住”慢阻肺病的管理呢?我想请教吴浩教授,从您的角度看,基层还有哪些需求?如何平稳过渡并且高效开展工作?



吴浩教授:实际上全科也是一个专科,与其他专科同样是并列的二级临床医学专科,其重要特点是以连续性的服务为核心,通过这种连续性服务了解家庭和个人。其次,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一个诊疗范围,即关注主要健康问题和常见病。我们经常强调全科的职责是关注常见病,首先要明确、定义清楚哪些是常见病。


在基层我们可以看到糖尿病、高血压已经作为常见病率先纳入公卫,慢阻肺病也是常见病,理所应当列入。大家可能对全科存在误区,认为他们什么都会做,一个人不可能全能,但是要“有所为”,因此它是“相对专科”,它面对患者或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技能来解决问题。从实践角度来看,已有3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达到基层呼吸规范化建设的达标标准,这个标准实际是很高的,意味着能够将慢阻肺病筛查出来,并对轻度患者进行防治,这还是建立在当时未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情况下,所以我认为纳入后,在呼吸界、全科界和其他医学界共同关注和支持下,“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是路径问题,我们未来的绩效考核应更注重实际,我在基层工作过,大家抵触的不是提高诊疗能力或开展居民健康教育,如果我们减少一些形式化的图文填表等内容,将大量时间还给患者和居民,那么基层同道一定会感受到价值感、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在早期和现阶段大面积推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靠呼吸界同道的鼎力支持。



王辰院士:慢阻肺病一定要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某一领域的专科医生与擅长对各种慢性病规范化治疗并进行长程连续管理的全科医生来协同管理,这种互动非常重要。平时从疾病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即“促防诊控治康”6个方面,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管理得较多,一旦病情需要更进一步的精确诊断,专科医生便会提供帮助,病情危重时则转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这种分工不同,并通过共同努力的管理,会形成对患者最有利的医疗形式。



王辰院士:这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利好,说明国家的重视和老百姓的福祉都会由此得到提升,但是需要有具体工作的人。在这里工作的人包括呼吸界和全科界在内,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一项内容,因此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前期已经有了药品和肺功能仪的基本条件支持。


一方面,我们对慢阻肺病的熟悉程度不能够弱于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熟悉程度,而应该迅速熟悉并掌握规范治疗。另一方面,基层医生可能会考虑“是否我的工作负荷更大了”?这确实会给大家增加一些工作内容,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正如吴浩教授所说,全科医生最重要的是对所有常见病都要有治疗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对已经很常见和多发的慢阻肺病,整个全科界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诊治能力,也是对学科发展的一个有力的促进。



吴浩教授:如何快速提高?一方面我们需要开展大规模经验理论培训,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临床医生都是在“看病”过程中学习的,如果在基层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到专科医院门诊或病房轮训,眼见为实,实操为真,以便迅速提高,在实干中学习。


我们需要汲取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经验,当时虽然大家很重视,但缺乏实际操作,因此,此次一方面是服务、药品,第二点就是“去做”。



杨汀教授(主持人):感谢两位专家为全科医生未来如何更好地管理慢阻肺病患者、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指明了道路、方向和具体路径。王院士经常在各个会议上告诉我们,基层是载舟之水,基层能力提升是呼吸学科的定势之举。



王辰院士:这不只是我个人,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呼吸界有很多同道,例如陈荣昌教授、康健教授和徐永健教授等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目前的问题是仅依靠专科医生和呼吸科熟悉还不够,其他专业和专科医生包括全科医生也必须熟悉这个疾病,当患者急性发作时要到专科就诊,而平时没有发作时,在慢性状态、中早期甚至在更早期需要预防时,都需要依靠全科界才能做起来。


全科医学界在国际上被称为家庭医学或者社区医学,它的主要工作场景是在社区诊所面对患者,他们的职业特点就是对所有常见病,包括慢阻肺病进行比较规范的诊断,能够把在一个人身上各种慢病的照护像弹钢琴似的组合好,并且能够长期照顾。这股力量是照护患者基本、长期、重要的甚至是主流性的力量。如果这些人不了解这些疾病,就无从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等慢性疾病进行良好的照护。


我们眼见从社会到全科医生,越来越多的对慢阻肺病了解并且能进行规范的诊疗。全科医生一天的门诊中,至少有1/3是呼吸疾病,掌握了呼吸疾病的诊治技术后,专业能力会大大提高,现在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突出显示自身专业价值的领域。



王辰院士:补充很重要的一点,关于慢阻肺病,有些医务人员说话时会带有消极色彩,最消极的情况是“慢阻肺病不可逆,不进展就不错了”。实际上,这件事情需要考虑清楚,高血压病是可逆的、可治愈的吗?糖尿病可以治愈的吗?慢阻肺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同,如果不加以发现,发现与不发现不一样、发现后控制和不控制不一样、治疗和不治疗不一样,如果及时发现和诊断慢阻肺病,在早期用药比后期用药有效很多,在任何阶段发现都比不发现好,都有相应阶段的治疗办法。这些办法经过医学实践,都是一系列成熟的治疗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和化痰药等,其中吸入治疗是长期管理最有效,并且是首选的慢阻肺病的治疗方式,但要掌握好使用的方法。请全科医学界的同道们一定牢记,慢阻肺病是有一系列非常规范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的,不仅这些,还有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控制和康复,如果再加上康复疗法,患者的感觉立刻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彻底摒除所谓“不可逆”的说法,所谓的不可逆实际上就是“不作为、难有作为”,慢阻肺病可以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来进行干预,这需要整个医学界共同努力。



杨汀教授(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请王辰院士对呼吸界同仁,特别是基层的卫生工作者,说一句共勉的话。



王辰院士:我提供几个关于关键词。1、知晓,我们必须知道慢阻肺病;2、控烟,控烟是防止慢阻肺病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的关键手段;3、肺功能,我们必须掌握做肺功能的方法;4、吸入疗法,这是治疗慢阻肺的最规范的方法,而非一般的通过消化道或者静脉给药,最常态的是吸入疗法。因此记住知晓、控烟、肺功能、吸入这4个关键词,有助于大家开展对慢阻肺病进行规范的、符合科学的、现代医学概念的对待。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Jerry 整理,感谢各位嘉宾的审阅修改!


[MAT-CN-2418010 v1.0 - 批准日期:2024年10月] 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完

责编:Jerry

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