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铜绿」却精准治疗无效,不典型特征匪夷所思……肺部常是这类恶性肿瘤的「转移靶器官」,如何深挖细节觅真凶?丨疑案探密(142)
来源: 呼吸界 08-30


引言


本案患者经过气管镜检查、分泌物培养以及mNGS的深入分析,本已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然而尽管我们针对这一病原体进行了精准的抗感染治疗,胸部CT显示肺部实性结节、斑片影持续加重,还伴有新发的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此时诊断思路应如何考虑?血液检查有何提示?面对复杂病情,如何细致分析每一种可能病因?是否能从深挖症状背后的细节找到「元凶」?


反复咳嗽、咳痰,双肺多发病变……患者于外院抗感染治疗,刚出院不久又因「活动后气喘」再次入院,原因为何?


卷宗1


基本资料:男性患者,73岁,江西上饶人,主诉「咳嗽咳痰2月余,活动后气喘1月」于2024年7月12日入住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4年8月12日出院,住院共31天。


讲述者:包淑钧


患者于2024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偶有咳痰,为白稀痰,无畏寒发热、胸闷等不适,未予重视诊治。


2024年6月,患者自述咳嗽、咳痰较前加重,为白黏痰,伴活动后气促,无畏寒发热、无胸痛,无鼻塞、流涕,无咽痛、声嘶等不适,遂至上饶市某医院就诊。入院后,于6月11日行胸部CT示「两肺多发炎性改变、局限性肺气肿」,6月13日行气管镜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灌洗液NGS示「流感嗜血杆菌(序列数406)、人类疱疹病毒1型(序列数626)、人巨细胞病毒(序列数23)」,予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具体不详)后,患者自觉气喘较前好转。6月18日,复查胸部CT较前相仿,当地医院考虑症状好转,治疗有效,予6月20日出院。


上饶市某医院住院期间检验及检查(具体报告未见,摘自出院小结)(2024年6月11日至6月20日,共10天)请见第二份卷宗:


卷宗2

·血检验(6-12):血常规、CRP、PCT、GM、呼吸道病毒核酸六重联检PCR、BNP、肾功能、IgE、痰抗酸检测均未见异常。

·D-D(6-12):5.3mg/L。

·肺功能(6-11):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病变,重度弥散功能障碍。

·FeNO(6-11):10ppb。

·心电图(6-11):正常心电图。

·胸部CT(6-11):双肺多发炎症性病变,局限性肺气肿。

·下肢静脉超声(6-12):双下肢小腿肌间静脉扩张,双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6月18日,行胸部CT示:两肺多发感染性病变,肺结核可疑,对比2024年6月11日胸部CT(图1),未见明显变化,建议进一步检查;肺气肿;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对比前片为新出现。


图1:胸部CT 2024年6月11日外院(左)和2024年6月18日外院(右)


出院后,患者仍反复咳嗽、咳痰,伴咳黄白痰。后又因再发活动后气喘,于2024年7月12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院,自患病以来,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近2月体重下降10kg,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睡眠无异常。


查既往史:患者平素体质一般,1999年发现偶有房性早搏,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50年前曾行左下肢脂肪瘤切除术。


患者出生于原籍,无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疫区接触史;吸烟史20年余,600年支,现已戒烟25年;社交性饮酒,目前已戒酒;适龄结婚,配偶及4女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后立即进行了体格检查,请见第三份卷宗:


卷宗3

体格检查:T 36.5℃ ,P 80次/分, R 20次/分, BP 120/70mmHg

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脏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双侧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7.1X10^9/L,N绝对值3.98X10^9/L,CRP 21.75mg/L↑,PCT 0.058ng/ml↑,IL-6 62.09pg/ml↑

【血生化】:ALT 33U/L,AST 25 U/L,肌酐101umol/L,尿素9.4mmol/L↑,K+ 4.52mmol/L,Na 142mmol/L,白蛋白37.2g/L↓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1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7s↑,纤维蛋白原3.74g/L↑,D-二聚体 20.09ug/ml↑,FDP 24.4mg/L↑

【心标】:BNP 51.8pg/ml,高敏肌钙蛋白I 0.0142ng/ml,肌红蛋白 21.3ng/ml

【甲状腺功能】:正常范围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76.50ug/L↑,神经特异烯醇酶15.0ug/L,CA125 137.00U/ml↑,CA19-9 4882.00U/ml↑,CYFRA211 79.5ug/l↑,铁蛋白 223.00ug/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0.5ng/ml,甲胎蛋白 1.90ug/L

【淋巴细胞亚群】:NK绝对值计数395,CD3绝对值计数702,CD4绝对值计数362,CD8绝对值计数337,CD19绝对值计数176

【乙肝两对半】:乙肝e抗体 弱阳性,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

【甲流乙流抗原、呼吸道五项、内毒素、G试验、GM试验、T-SPOT、丙肝、梅毒、HIV】:(-)

【血沉】: 23mm/h↑

【血气分析】(未吸氧): PH 7.48,PCO2 37mmHg,PO2 68mmHg,Lac 1.8mmol/L,HCO3- 27.6 mmol/L,BE 4.1 mmol/L,SaO2 95%,氧合指数323

【痰涂片】:G+球菌(4+)链状排列 , G-杆菌(2+)、抗酸杆菌(-)

【痰培养】:多次回报白念珠菌,细菌培养(-)

【粪隐血】:(-)

【尿常规】:尿比重≥1.030,尿胆原1+,尿蛋白弱阳性

【24小时尿蛋白定量】:498mg/24h↑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血清IgG 21.40g/L↑,血清IgA 3.10g/L,血清IgM 0.76g/L,血清IgE 50.30IU/ml,补体C3 1.470g/L,补体C4 0.453g/L↑

【IgG4】:0.4570g/L(正常范围)

【自身免疫指标】:抗核抗体 线粒体型,抗核抗体1:100阳性,R052抗体 阳性,抗双链DNA(定性) 弱阳性,抗双链DNA(定量) 6.05IU/ml(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心磷脂抗体及其余自免指标(-)



下图为患者的肌炎自身抗体谱26项检查结果:



影像学及气管镜相关病原结果回报请见第四份卷宗:


卷宗4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24-7-12);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部分连发,偶发室性早搏(24-7-22)

心脏彩超:1.轻度肺动脉高压(48mmHg)伴三尖瓣轻度反流(瞬时反流量约2ml) 2.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收缩功能正常 3.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EF 65%)

下肢VTE:双侧下肢深静脉系统及双侧肌间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上腹部增强CT:1、慢性胆囊炎。2、右肾小囊肿。3、左侧肾上腺增生可能。4、双肺多发病灶,考虑炎性可能,建议治疗后复查胸部CT。5、双侧胸腔积液,左肺下叶部分不张。

肺功能:通气功能呈重度阻塞性减退(FEV1实/预% 43%,FEV1/FVC 59.31%),残/总百分比增大,弥散功能减退,气道阻力增大。

电子气管镜(图2):气道粘膜广泛炎性改变。左右支气管粘膜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左下叶背段管口可见多量粘液泡沫样分泌物溢出,吸除后粘膜轻度增生水肿。于左下叶背段灌洗,送检病原学检测。 

【BALF送常规、抗酸染色、细菌及真菌涂片培养、mNGS】:

常规:外观:无色透明;李凡特试验阴性;白细胞计数152×10^6/L;红细胞计数5×10^6/L;中性分叶核42%,淋巴细胞37%,巨噬细胞8%,嗜酸细胞2%;

抗酸染色:阴性;

细菌及真菌涂片:G-杆菌(3+)、未找到孢子和菌丝;

细菌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黏菌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均敏感);

真菌培养:阴性;

mNGS: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622177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序列数317470)、鲍曼不动杆菌(序列数409),中细环病毒11型(序列数1)。(详见图3)


图2:电子气管镜


图3:mNGS


患者入院后,根据BALF培养及药敏,结合mNGS结果,予舒普深3g q12h抗感染。2024年7月22日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较外院(2024年6月18日)明显进展(见图4),同时血气分析提示氧合指数下降至200-250,反复送检痰培养多次回报白念珠菌、G试验由阴性变为238.1pg/ml(转阳),抗生素调整为美罗培南 1g q8h+大扶康 200mg qd抗感染,辅以鼻导管吸氧、抗凝、止咳化痰、补充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图4:胸部CT 2024-6-18外院(左)和2024-7-22我院(右)


精准抗感染治疗为何肺部病灶却不断加重?自身免疫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异常暗示哪些潜在线索?


讲述者:石昭泉


我团队首先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一次详细回顾:


1.症状:老年男性,慢性起病,病程迁延,反复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伴体重明显下降,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无关节痛,无皮疹等,血检验提示WBC、T-SPOT正常,CRP、IL-6、ESR轻度升高,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影及部分实变,balf培养及mNGS均提示铜绿,根据药敏针对性抗感染后肺内病灶持续加重,另血检验提示D-二聚体及多项肿瘤指标异常升高,自免指标部分异常;


2.体征: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不肿;


3.既往史:房性早搏史,脂肪瘤切除术后,大量吸烟史;


4.辅助检查:


(外院)胸部CT(2024-06-11):1)、两肺多发炎性改变;2)、局限性肺气肿。气管镜(2024-06-13):慢性支气管炎改变;BAL回报:一般细菌培养(-);灌洗液NGS:流感嗜血杆菌(序列数406)、人类疱疹病毒1型(序列数626)、人巨细胞病毒(序列数23)。


胸部CT(2024-06-18):1)、两肺多发感染性改变,肺结核可疑;2)、肺气肿;3)、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对比前片为新出现。


(我院)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76.50ug/L↑,神经特异烯醇酶15.0ug/L,CA125 137.00U/ml↑,CA19-9 4882.00U/ml↑,CYFRA211 79.5ug/l↑。自免:抗核抗体 线粒体型,抗核抗体1:100阳性,R052抗体 阳性,抗双链DNA(定性) 弱阳性。气管镜(2024-07-15):气道粘膜广泛炎性改变。肺泡灌洗液NGS(2024-07-16):铜绿假单胞菌(622177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17470),鲍曼不动杆菌(409)。


胸部CT(2024-07-22):1)、双肺炎症,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2)、双肺病变,结核及转移可能不除外,请结合临床,必要时进一步检查。3)、纵隔稍肿大淋巴结。4)、双侧胸腔积液。


该病例特点的核心是:老年男性,病程2月余,反复咳嗽咳痰伴气喘为主要表现,根据病原学针对性抗感染后症状及影像学进一步加重。因此,我们以病史、血检验异常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改变作为关键线索,组织了全科疑难病例讨论,着手分析,并构建了诊断思路路线图(图5):


图5:诊断思路路线图


目前是否可以单独用「细菌性肺炎」解释?根据检验回报,下呼吸道铜绿肯定存在,但是敏感抗生素使用后症状无好转,同时肺部影像学持续进展,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中患者从未出现过发热及明显黄脓痰,不能完全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解释。


是否合并「肺结核」?肺部影像学多态性和肺结核是吻合的(磨玻璃、结节、实变等),但是患者症状上不典型,没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同时T-SPOT阴性,仅有血沉轻度升高,呼吸道培养及mNGS亦没有阳性依据。


同时还要排除「真菌性肺炎」的可能性。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虽没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如合并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本次咳嗽咳痰起病,胸部CT未见晕征等表现,痰液粘稠,BALF真菌培养阴性,但是反复痰培养提示白念珠菌,G试验治疗过程中转阳,GM试验阴性,真菌感染不能除外。


那么会是「机化性肺炎」吗?患者病程2月余,迁延不愈,行抗细菌治疗无明显好转,除咳嗽咳痰、气喘外无其它不适,呼吸道标本培养及mNGS均有铜绿,需考虑机化性肺炎,目前尚没有使用过激素治疗,故疗效不详。


尽管极不愿意考虑为肺部恶性肿瘤疾病,但仍需排除是否有隐匿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或者消化道肿瘤所致肺部转移瘤?患者慢性起病,病程迁延,既往大量吸烟史,近2月体重明显下降,以呼吸道咳嗽咳痰及气喘为表现,病程中始终无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肺内病灶呈现多态性(多个实性结节、斑片影、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进展相对缓慢,不除外不典型腺癌。多项肿标异常升高,以CA199升高最为显著,上腹部增强CT排除胰腺癌,患者虽无大便性状改变,粪隐血阴性,但同时伴有癌胚抗原及CA125升高,仍需考虑其它消化道肿瘤可能。


会是「间质性肺病」吗?患者无明显皮疹,肌无力,关节痛,口干眼干等表现,自免指标提示抗核抗体(线粒体型),抗核抗体1:100阳性,R052抗体阳性,抗双链DNA(定性)弱阳性,24h尿蛋白小于0.5g,补体无下降,需要进一步排除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病基础上合并感染及肿瘤。


通过全科疑难病例讨论,我们进一步完善PET-CT、胃肠镜、痰脱落细胞、肺穿刺活检等检验检查,同时治疗上抗生素美罗培南降阶梯为头孢他啶联合氟康唑抗感染,间断予小剂量激素及茶碱缓解患者气喘症状。


进一步辅助检查,PET-CT示(图6):1、乙状结肠癌,伴纵隔、肺门、盆腔内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转移(乙状结肠局部肠管明显增厚,累及长度约6.4cm,伴FDG摄取增高,SUVmax:5.28。纵隔、肺门、盆腔内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长径约3cm,伴FDG摄取增高,SUVmax:15.42)。2、双肺间质性肺炎(双肺见多发点状、斑片状、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小叶间隔增厚),双侧胸腔积液。3、双侧肾前筋膜炎。4、两侧髂骨翼多发类圆形骨质破坏,考虑良性可能大,请结合临床。5、脊柱退变。


图6:PET-CT


肠镜(图7)示:乙状结肠占位,MT可能。(肠道准备好,进镜至回盲部,见阑尾及回盲瓣开口正常。乙状结肠距肛门35cm处见一环形结节状肿块,质硬,易出血,予以活检6块。余所见结直肠粘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溃疡及新生物)


图7:肠镜。


【痰液脱落细胞】:找到癌疑细胞。


【CT引导下肺穿刺】:箭头所指为穿刺部位。



【乙状结肠活检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1(号片):CAM5.2(+),CDX-2(-),CK7(-),CK20(+),CK(pan)(+),CD3(-),CD20(-),Ki-67(+,约85%),S100(-),SOX-10(-),CD31(-), SATB2(+), Villin(+),CK5/6(-),INSM1(-),D2-40(脉管+),CD34(脉管+栓)。


【右肺穿刺组织病理、基因及PD-L1表达】: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符合转移性结肠低分化腺癌。KRAS突变,PD-L1 TPS 5%。


镜下所见:

HE、SATB2


大体所见:(肺)灰白色条索状组织一条,长1.7cm,直径0.1cm,质中。(全)


病理诊断:(肺穿刺活检):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标记符合转移性结肠低分化腺癌。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1号蜡块:cerbB-2(0),CK7(-),Napsin A(-),TTF-1(-),CK5/6(-),P40(-),BRG1(+),BRM(+),MUC-4(部分阳性),AB(-)/PAS(-),S-100(-),Ki-67(+,80%),CKpan(+),CDX2(-),CK20(+),SATB2(+),SALL4 (-)。



这种原发消化道肿瘤无任何症状,肺部多形性改变最终病理确诊为肺转移癌,通过曲折的诊治过程,我们能从中总结哪些宝贵教训?


讲述者:唐昊


根据该患者病理,最终明确诊断为「转移性结肠低分化腺癌」,同时复查患者各项血检验指标提示WBC、CRP、PCT、G试验、内毒素、肝肾功均正常,故进一步针对合并双肺转移的晚期结肠恶性肿瘤继续诊治。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每年有超过185万例病例和85万例死亡。


结直肠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主要包括CK20、CDX2、Villin、SATB2等。其中,细胞角蛋白20(CK20)主要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尿路上皮和Merkel细胞中,在来源的肿瘤上呈阳性反应,但在乳腺癌、肺癌、卵巢非粘液性腺癌则呈阴性反应。


尾型同源盒2(CDX2)是一种肠特异的转录因子,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于肠上皮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有一定作用,该抗体在结直肠腺癌中呈现较一致的强阳性细胞核表达,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主要用于结直肠腺癌与其他腺癌的诊断与鉴别。


绒毛蛋白(Villin)由刷状缘的上皮细胞表达,通常肠癌表达阳性。在结直肠癌的免疫组化诊断中,虽然CK20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它也在胃上皮、尿路上皮等几种其它类型的腺癌中表达,有助于诊断转移性结直肠癌的CDX2和Villin同样可在胆管癌、胰腺癌、胃癌和卵巢癌等肿瘤中表达,缺乏一定的特异性。


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ATB2)是与核基质结合区结合的转录因子,在转录调控和染色质重组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SATB2在成人下消化道、阑尾、结直肠等上皮细胞和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同时 SATB2 也是成骨细胞分化的重要标记物,作为一种相对特异的结直肠分化标志物[1],在胰腺、胃、胆囊、肺、乳腺、卵巢、宫颈、宫内膜腺癌等肿瘤中几乎不表达,因此,是结直肠癌敏感且高度特异的标志物。


结肠癌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在新诊断的结直肠癌中,20%的患者在发病时患有转移性疾病,另有25%的患者出现局部疾病后会发生转移[2]


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常见部位有肝、肺、腹膜及淋巴结等,肺是结直肠癌第二位转移靶器官,约有10-20%的患者会发生肺转移[3]。其中,发生肺部转移后,由于转移灶数目比较少或者转移灶体积比较小,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症状,通常是在进行肺部CT检查时被发现。


近年来,随着薄层CT的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比例也越来越高。比较严重的肺部转移,则可以表现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胸痛、呼吸困难等相关的症状。肺转移瘤影像学典型表现为外周、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散在分布于双肺,不典型的表现包括实变、空洞形成、钙化、出血以及继发性气胸,因此结直肠癌肺转移的CT也表现多样。


结直肠癌肺转移进展相对较慢、病程较长、预后较好,因此基于其相对良好的生物学行为,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首选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临床仅有不足20%的患者可根治性切除,对于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患者预后仍很差。研究发现,局部姑息治疗仍可改善患者预后,包括局部消融治疗和放射治疗等[4]


2023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也指出,由于肺转移灶数量、位置、大小、原发灶控制情况、肺以外的其他转移及基因分型等多种因素均影响其预后与治疗决策,因此,需要在MDT讨论的模式下制订综合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治疗的反应及肺外转移病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预期和方案[5]。相信未来在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有力提高患者生存率。


在对该病例的深入讲述和分析中,我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汲取了宝贵的经验。结肠癌的肺转移并不总是伴随消化道症状起病,呼吸道症状可能是肿瘤的首发表现。我们意识到,当肺部病灶呈现不典型的转移瘤特征时,需高度警惕可能的非典型表现,并且要与肺部感染性病变等进行反复鉴别。同时,原发肿瘤病史对于其他脏器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


主任点评


本案例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和气喘,未伴有发热。针对病原体抗感染治疗无效,肺部病灶进行性加重。结合异常升高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及显著体重下降,经过PET-CT和肠镜检查,最终确诊为结肠癌。


通过肺部穿刺活检明确肺部病灶为结肠癌转移,此一元论解释了肺部病变的病因。依托规范的诊疗流程及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即使病变隐匿,也能被及时识别并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Berg, K. B.Schaeffer, D. F. SATB2 a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 for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A Concise Review of Benefits and Pitfalls.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 2017;141:1428-1433.

2.Biller, L. H.Schrag, 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Review. Jama. 2021;325:669-685.

3.Labianca, R., Beretta, G. D., Kildani, B., Milesi, L., Merlin, F., Mosconi, S., Pessi, M. A., Prochilo, T., Quadri, A., Gatta, G., de Braud, F.Wils, J. Colon cancer.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 2010;74:106-33.

4.Wang, Z., Wang, X., Yuan, J., Zhang, X., Zhou, J., Lu, M., Liu, D., Li, J.Shen, L. Survival Benefit of Palliative Local Treatment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Pharmacotherapies in Colorectal Cancer With Lung Metastasis: Results From a Large Retrospective Study. Clinical colorectal cancer. 2018;17:e233-e255.

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 协和医学杂志. 2023;14:706-733.


专家介绍


唐昊

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9/10届青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石昭泉

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美国Lovelace呼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哮喘、COP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及肺癌介入治疗。学术兼职: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呼吸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康复工程研究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安徽省、苏州市科技项目及奖项评审专家;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专家成员;上海市呼吸专业质控督查专家。


包淑钧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硕士,2023级PCCM学员。发表科研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3篇,参与专利研发2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研项目。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