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来源: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09-26

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病学

调查和处置


李婷婷1  李柏松1 戎蓉1 唐文革1 曾德唯2 黄中3 李周蓉4 杨钰隆4 李勤1 漆莉1


1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400042;2重庆市南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0067;3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1120;4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00016;


摘 要


目的 描述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的发病过程、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处置过程,为今后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方法对标本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病例于当地时间9月3日在欧洲某国发生一次高风险暴露行为,9月9日出现上呼吸道症状,11日发现皮疹。当地时间9月14日回国后,主动向隔离点医生报告相关症状,其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和疱疹液样本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均为猴痘病毒阳性,16日确诊为猴痘病例。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例感染的猴痘病毒属西非系B.1分支。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该猴痘确诊病例系境外输入感染引起。猴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应做好猴痘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关键词】 猴痘;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感染


前 言


1970年,猴痘病毒在中非首次从天花疑似感染者中分离[1-2]。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2-3],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被感染的动物抓伤、咬伤传播,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今年5月以来,猴痘在欧洲、美洲等非流行国家发生了持续地传播。一项在16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约95%的传播怀疑是通过性活动实现[4],病例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截至2022年9月16日,全球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约6万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大部分病例为欧洲地区报告 [5],病死率在1%~10% [6-7],报告的死亡病例多为幼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9]。截至2022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地区输入3例,香港地区输入1例,重庆市输入1例。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为后续猴痘的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版)》,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一般情况、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过程和症状体征,描述密切接触者的暴露等情况。

  采集病例的口咽、鼻咽拭子和疱疹液样本,送至当地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及发病就诊过程

  病例为男性,25~30岁,中国籍,未接种过天花、水痘疫苗。2022年9月1日至13日,在国外旅居。当地时间9月9日(下文提到的日期均为当地时间)出现轻微的喉咙干痒,次日喉咙干痒情况加重,且自觉发热(未测体温)。9月11上午,自觉喉咙不适情况加重,遂至当地一家私人诊所就诊,自述当地医生开具了抗生素药物(药名不详),当天晚上右下肢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9月12日,面部开始出现皮疹,身体和右下肢逐渐出现无痛痒感的红色皮疹。9月13日,手臂和下肢的皮疹面积加大。

  9月14日,病例回国后主动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点医生报告其相关症状,当天即转入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2.2 流行病学史

  2022年8月24日至31日,病例在国内活动。9月1日至13日,在欧洲旅居。9月3日在欧洲某国发生一次高风险暴露行为,潜伏期约为6 d。9月13日,乘飞机回国,除就餐、饮水外,在飞机上全程佩戴口罩,未戴手套,与他人无肢体接触,在飞机上曾使用卫生间。9月14日抵达国内机场后,曾在机场使用卫生间,与他人在取行李和安检处有接触,后乘坐转运大巴车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点期间,全程佩戴口罩,与他人无肢体接触。9月14日10时到达隔离酒店,开始集中隔离。病例诊疗经过详见图1。


图1 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及症状出现时间序列


2.3 实验室检测


 9月14日,集中隔离点采集病例的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混合样、疱疹液,送到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实验室检测。经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混合样(Ct值:31.37,卓诚惠生)、疱疹液(Ct值:31.64,卓诚惠生)的核酸结果均为猴痘病毒阳性。当天再次采集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混合样、疱疹液和血液,送至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初筛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混合样(Ct值:23.33,伯杰;21.79,金豪)、疱疹液(Ct值:26.63,伯杰;24.82,金豪)的核酸结果均为猴痘病毒阳性,阳性标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9月16日,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确定样本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10]。经基因测序,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该猴痘病毒属于西非系B.1分支。

  

截至9月20日,在集中隔离第2天和第7天,采集病例的密接和一般接触者鼻咽拭子,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同时,采集转运病例的负压救护车环境样本5件、病例隔离点环境样本10件,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于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时,入境航班经消毒后已继续执飞,机场内涉及场所、转运车均已进行多次消毒,故其他相关环境未能进行消毒前采样。后续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对涉及的机场环境和转运车再次进行了消毒指导。


2.4 处置措施


2.4.1感染者


根据《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版)》,病例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并按要求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及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按规范要求上送病毒样本进行复核。


此外,及时通报该病例在最长潜伏期内有活动轨迹的国内其他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密接排查工作。


2.4.2 密切接触者


确诊病例9月13日乘飞机回国时,已有明显症状,且飞行时间较长(超过10 h),在飞机上有就餐、饮水和使用卫生间等暴露行为,也可能通过门把手等污染环境,下飞机后在机场也曾使用卫生间。故为最大程度地降低传播风险,全链条式地排查了确诊病例所有暴露场所涉及的风险人员,并根据风险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参照《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 版)》方案要求,密接判定标准为:病例同航班前后一排及左右邻座乘客(不含隔走廊的邻座)10人;飞机上非相邻座位但共用飞机卫生间的乘客12人;飞机上使用卫生间途经过道两侧的乘客2人;在国内机场共用卫生间的乘客18人;存在暴露风险(先后使用统一行李推车、安检)的其他人员2人。密接人员通过航班和机场的视频监控、航班座位图记录核实判定。密接人员按照集中隔离21 d管理,建议在集中隔离第7天、14天和21天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2.4.3 一般接触者


飞机上其他乘客、为病例提供诊疗服务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医务人员、航班机组人员和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均被判定为一般接触者,合计131人。一般接触者通过航班乘客名单和工作记录核实。被判为一般接触者后,先进行1次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进行7天集中隔离(新冠病毒肺炎目前要求入境人员进行7天集中隔离),解除集中隔离前再进行1次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完成后,继续开展14 d的自我健康监测(返回其他省市的一般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的协查信息将通报至所在地)。健康监测期间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就诊医生旅居史及接触史,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2.4.4 其他处置措施


涉疫场所及物品消毒:对确诊病例居住的集中隔离点房间、接触的场所等进行采样、消毒和消毒过程评价,对转运车辆、集中隔离房间以及其接触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对病例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进行规范处置。尽管涉疫入境航班经消毒后已继续执飞,仍然要求机场对确诊病例乘坐的航班进行进一步消毒。


心理干预:因为集中隔离和自我健康监测时间较长,由专业人员对所有风险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此外,此次判定的风险人群中有部分外籍人士,均为其配备了翻译人员,开展解释和沟通工作。


3 讨 论


本文报告了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调查处置的全过程,展现了确诊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流行病学史和疫情处置经过,为今后我国猴痘疫情的调查和处置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为输入性感染,潜伏期与其他研究中的结果一致[4,11]。因确诊病例回国后为全闭环式管理,接触的人员仅限同航班乘客、机组人员、转运车司机和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因此传播风险较低。


鉴于该猴痘病例为中国大陆首例,目前的处置措施均是建立在现有指南及文献基础上,且相对较严。实施的措施要根据感染者的排毒状态和易感人群的暴露风险进行研判而决定。此次疫情处置中对于密接和一般接触者在集中隔离期间进行核酸检测的频次等措施,仅为探索性建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来明确密切接触者在隔离期间是否有必要进行核酸检测以及检测的频次。总之,此次疫情处置策略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应对猴痘疫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仍有待完善。


截至目前,猴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台湾地区[12]、香港地区和重庆市已陆续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对猴痘疫情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开展猴痘监测十分必要。加强医疗机构皮肤科和性病科门诊就诊病人、入境人员以及男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的猴痘症状监测。对于新发感染者,可以通过抗体和核酸检测确认排毒水平及变化趋势、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的监测,确认病程及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探索猴痘的潜伏期时间范围,并评估不同暴露方式的危险性。对于公众,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


开展猴痘监测的同时,还应做好疫情处置准备。首先,做好疫苗应急接种的相关事宜,加强猴痘疫苗研发工作。目前我国虽无猴痘疫苗,但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可起到85%的免疫保护效果[13],也可以引进国外的猴痘疫苗。其次,由于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需求增多,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做好猴痘病毒检测试剂储备。第三,应限制来自非洲等国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贸易,加强国内集中隔离点及周边的除鼠、灭鼠工作。第四,加强集中隔离点医务人员猴痘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别能力。同时,猴痘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和自我健康监测时间较长,应给予人文关怀和必要的心理干预,若风险人员涉及外籍人员、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需要做好提供相应服务的准备工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该文章《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将发表在《国际病毒学杂志》2022年第5期。

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