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十佳(1)丨魏春华:一个带着听诊器出差的基层医生
来源: 呼吸界 2017-10-14


编者按:

一到长春,一口气连续采访了九位十佳宋庆龄最美基层呼吸医生(另一位没能来长春领奖),颇有感触。与基层的困境相比,他们的淳朴以及对职业的专注和执拗更加触动人心。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说到得知获奖后的惊喜,因为觉得自己何其普通……中国的呼吸事业更需要这些全身贴在地上的“普通人”。感慨中,觉得这个表彰非常有意义,意义在于不仅激励和鼓舞了获奖者,更重要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告诉大家,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从今天起,《呼吸界》讲连续推出“最美基层十佳系列”,敬请分享。


记者感言:


第一次见到魏春华大夫,她着淡妆,轻轻浅浅地笑,谈起在基层做医生的这些年,她的那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正是这句话,让她扎根基层30多年,就像每周二下午和患者面对面谈心交流这件“小事”,她一坚持就是25年。她说,“在基层扎扎实实做,走的一样是上坡路。”



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放弃了北京去了结核病医院


1985年,魏春华医生仅仅22岁,那一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她是十足的热血青年,虽是弱质女流,但她希望自己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一腔热血让她放弃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那一年山东医学院作为部属院校,鼓励毕业生去北京,一次分配到卫生部、国家级大型医院,她的同学中2/3去了北京)。当时结核科、传染病是条件最艰苦的医疗行业,因为文革的影响,医务人员出现断层,特别是结核科、传染病科很多都是没有学历的护理员到护士再成为大夫。这种情况下,魏春华毅然回到家乡,到潍坊结核病医院,即现在的潍坊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工作。7年的时间她从三班倒的护理工作开始,然后各科室轮转,最后在结核科、肺肿瘤科、呼吸科工作。期间,多次到农村参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在艰苦、简陋甚至没有太多防护的条件下,每天为百姓进行胸透200余人次。


梅花香自苦寒来女大夫孤身入太平间做检验


那个时代的结核病医院,没有太多诊断手段,不知道什么叫临床思维,不懂得主动积累临床资料……但魏春华有自己的梦想——做个明白医生,给家属、给自己一个交代。因此,她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曾经多次对于诊断不清、死亡原因不明的患者,她会说服家属同意,自己带上穿刺针,拿上玻片,到太平间做组织穿刺,做病理涂片,没有人愿意去,她就一个人去。她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误诊为肺结核3例报道,就是这样来的。



在患者生命最后一刻她一次次伸出温暖的手


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提到人文关怀,魏春华在肺肿瘤科干了3年,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她和患者一起回顾他们人生中美好的瞬间,帮他们形成一张张想象处方,鼓励他们每天把处方的内容想象至少3次。按医嘱的专业术语就是:想象美好时光,让他们回味和放大快乐,减轻痛苦。太多肺癌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窒息感、濒死感而恐惧,试图抓到什么,每当这时她都会主动把手伸过去,让患者安详的离去。每当有患者死亡,家属痛苦无助时,她会帮他们一起为患者整遗容、穿衣服,数不清有多少次她拿出化妆品为那些逝去的女性患者(无论年轻、年老)化妆,她希望她的患者带着美丽和尊严到另一个世界。


“医院永远不能消灭死亡。但我们可以让每个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得到尊重,让每个即将离去的生命带着尊严和人间的爱远行。”10月13日,魏春华接受呼吸界采访时说。


小医院也有大科研学术论文发表在美国过敏及免疫杂志


1992年,魏春华医生成为第一批进入民营企业的带着“事业编制和国家干部资质”的工作人员,她来到了潍坊哮喘病医院——一个当时不足100张床位的民营医院,在这里她和她的同事们积极改进和推行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并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成为我们国家最早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的医疗单位。她坚持做临床科研,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植物药爱吸美治疗成人哮喘的研究》发表在美国过敏及免疫杂志,影响因子12.047分。作为PI参加钟南山院士等组织的全国临床多中心课题3项。


2001年3月1日,一个12岁的河南农村小姑娘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了病房,当时床位都满了,魏春华在公共浴室临时安上一张床。经过仔细检查,经验告诉她这孩子不是哮喘,可能气管有压迫或阻塞。她带着小姑娘来到放射科拍胸片,片子显示孩子的气管狭窄的成了一条线。她立即联系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B超室,他们的结果是多发的甲状腺结节,充分印证了诊断。孩子需要回当地手术,她请示领导免除了患者的一切花费,又给他们塞上100块钱。几天后,孩子的父亲来电话告诉魏春华,孩子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压迫的气管塌陷了,孩子的气管放了支架。这个小姑娘的故事被魏春华写成了论文,2002年3月刊登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


全国奔波3年坚持推广哮喘规范化防治


基层医院哮喘规范化推广,人员薄弱,条件艰苦,魏春华医生和团队在全国奔波了3年。她经常住在乡镇医院职工的家里,有时夜间转车,就在候车室坐一夜。1999年的一天,她和同事一起去重庆做哮喘规范化的推广讲课和医院指导,回来途中的一站,长江下船时浮桥突然断了,她和同事掉进湍急的江水中……身体的劳累和自然的条件都可以克服,还有遇到来自其他方面的不理解和阻挠。魏春华认为,改变用药模式和治疗方案,是新一代哮喘呼吸医生必须要坚守的。


医者仁心温暖患者行医30年零投诉


然而上面说的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医学故事,2002年春节,魏春华惦记着小姑娘和她的家人,按照登记的地址给她家汇去了200元钱,还发动和小姑娘同龄的儿子一起给小姑娘写信,鼓励她好好生活、学习。小姑娘在回信说:我们收到的信我们全村人都来看,那200块钱让我们过年买了很多好吃的,过了一个开心年。


除了媒体报道过的《一个病毒性肺炎患者,一个团队的十三个日日夜夜》,魏春华与王艺霏的故事上了电视,她与邢飞的故事惊动了全国呼吸界、惊动了钟南山院士。此外,还有很多事鲜为人知。2008年汶川大地震,魏春华第一时间给震区的患者打去了电话,并掏钱给灾区的患者寄去了药品。甘肃的翟先生(靠近汶川)在电话中告诉魏春华:“我们住在地震棚里,天气闷热潮湿,加上消毒水的味道,很多人都出现了哮喘”。魏春华立即寄去了哮喘药物,并写了一封信放在包裹内。几天后翟先生打来电话说,那封信在各个地震棚传阅,温暖了很多人。


这样的魏春华,行医3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没遭受过患者一次投诉。



除夕无休转氨酶800多仍坚持在一线


30多年来,魏春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没休过一个除夕。2014年春节,她生着病、连续几天发烧达39度,腹痛、腹泻难耐,到了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她让护士给推上2支地塞米松,除夕那天一大早她化了一个淡妆,在儿子陪同下来到病房送上祝福。又应外地患者的请求先后派出3路接诊队伍,接来的全是危重患者。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去陪80多岁的老父亲吃年夜饭时,刚刚到来的危重患者让她重新穿上了白大褂……也许没有人知道,这时她已经几天滴水未进,她的肝功转氨酶800多……


绵阳山区受刺激出差必备品非化妆包非换洗衣服


除了医院的工作,多年来魏春华还多次到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四川等地给病人看病。多年前,她从绵阳又坐了四个小时汽车,去山里给当地人看病。她住在当地医生家里,睡的是打着补丁的床单。白天给人看病,她感觉外面有人,可看向窗外却一个人也没有,走近窗台才发现窗台下蹲了一地人。那些人告诉她,就是想看看外面的医生是什么样子。在后来的看病中,有病人告诉她,“我们这是发病了,还没走出大山就死了。”


从那以后,深受触动的她出差都带着一个特殊的行李:“我的每一次出行,包里可以不带化妆品,可能没拿换洗的衣服,但是一定有一个听诊器,一个手电筒,一包棉签,一支万托林,”她说。


(图说:魏春华多次到农村进行义诊)


钟南山:你们坚韧不拔,勇猛前进


2017年5月12日,在魏春华的带领下,潍坊潍医医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实训基地完成了全部前期改造和全部审批手续,开始试运行,成为潍坊历史上申报最快的医院,并于2017年7月16日正式开诊。用魏春华医生自己的话说,“我们算不上医术最好的医生,但我们是勇于担当的医生,我们能勇敢站起来面对一切。我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正如钟南山院士在潍医医院开业时发来的贺信所说:“我们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为了进一步提高潍坊乃至山东省广大患者疾病的防治水平,在当地政府,特别是全体医务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克服了缺乏资金及场地的重重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医院的建设,体现了你们坚韧不拔,勇猛前进的使命感”。


我们相信,魏春华们的明天会更好!



赋诗

作者:魏春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那么医院就是人生的车站,是生命的机场,每天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每天送弥留的生命离去。如果把一个个生命当做一个个游客,我们医务人员就是导游,我们会让这些人生的游客尽量多一些快乐,多看一些风景,摔倒了我们把他们扶起来,他们走不动了我们拉他们一把;我们也是他们人生旅途的守卫者,当他们的生命遭受伤害的时候我们会勇敢的站出来,守护他,抚慰他;既然是旅行,既然是游客,我们终究无法永远留住他,医学有限度,医生的能力有限度,医院永远不能消灭死亡。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车站、机场变得温馨一些、体贴一些,周到一些,让每个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得到尊重,得到呵护,让每个即将离去的生命带着尊严、带着祝福和人间的爱远行。”


魏春华简介


从事结核和哮喘、慢阻肺防治30余年,先后在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学习,现任潍坊潍医医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实训基地主任医师、执行院长,“潍坊名医”,潍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呼吸杂志》编委。担任中国戒烟联盟常务理事,山东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哮喘学组副组长等职务。在美国过敏及免疫杂志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end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