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人生多励志,浩歌呼吸永留声——深切缅怀沈华浩教授(视频)
来源: 健康报 04-16


写在前面的话


这段珍贵的视频是2020年11月《健康报》推出的“了不起的呼吸人”的特别报道。提起当年的这篇采访,《健康报》记者王倩说那欢快地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今天,当我们听沈华浩教授侃侃而谈自己学医、从医、爱医的感受和经历时,接收到的不仅是他内心对事业、对患者、对祖国深厚的爱,更多的是他影响后人的精神和信念。



“医学是我深爱着的事业”


选择从医这条路,用沈华浩的话说,“有偶然,也有必然”。最初填报志愿时,沈华浩原本报考了工科专业,但由于视力的缘故没能录取,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然而,随着学习的积累和不断深入,沈华浩渐渐感受到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数的科学,医生是个了不起的职业。于是,从初而寥寥,到渐生兴趣,直至全情投入,他发现,“钻研医学、科研和教学是自己深爱着的事业”。这种热爱和幸福感支持着他一路依循着内心理想前进,始终满腔热忱、全力付出。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医学界仍以“五衰”研究为主流,沈华浩当时的导师便主攻呼吸衰竭。然而,那时沈华浩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随着越来越多新型药物的出现,未来医学发展模式必将聚焦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于是,沈华浩临时和导师商量更换研究方向,转为研究哮喘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事实证明,当初选择的方向是对的。”


沈华浩的勤奋是身边人有目共睹的,他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始终像火一样在心里燃烧。1993年,沈华浩申请到了出国研修的机会,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接受世界级科研学术殿堂的训练。“当时一个星期的工作时间超过100个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周末都不休息。我老板后来到国内讲学时回忆说,还没见过像沈华浩这么努力的人。”


上天没有辜负勤奋的人,沈华浩的努力陆续迎来了回报。他历时10年,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并命名了一种新哮喘亚型——胸闷变异性哮喘,这是几百年来业内对哮喘表型分型现有的三次发现和突破之一;他带领团队用了25年时间,从哮喘发病机制入手,联合哮喘诊断技术、哮喘新临床类型、哮喘治疗的创新,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最终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谈及坚持下来的动力,他的回答很干脆。“AB血型,摩羯座,对事业有种使命感。有一份执着,有一份追求,有一份坚持,总能做出些成绩来。为什么不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贡献呢?”


“再忙也忙不过患者的健康”


沈华浩如今的身份有很多,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可他最看重的身份,依然是医生。在沈华浩的心里,患者永远是最重要的。


他常跟自己的学生说,“再忙也忙不过患者的健康”。他尊重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很多细节已经内化为了从医习惯。学生黄华琼说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学习到并且传承老师的对病人的关爱和细致,“冬天听诊的时候,沈老师一定会先把听诊器捂热。给患者体检时,他从不忘拉帘子,来保护患者隐私。作为上级医师,查房之前,总是先问好病人的名字,而不是以床号数字来代替。”


沈华浩曾接诊过一位热爱绘画的小女孩,因为对绘画涂料过敏,这位患者一学画画就会哮喘发作,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到急诊室用激素。为此沈华浩想了各种治疗方法,女孩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并如愿考上了美院,得以继续“追梦”。“医术可以挽救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挽救一个家庭。我们除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把患者的病治好,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已开始宣传吸烟的危害,但很多人却对吸烟不以为然。沈华浩每遇到一个因吸烟造成的肺癌、慢阻肺、肺功能损害患者,就会跟患者谈条件:“我给你治疗要提一个附加条件,你要劝10个人戒烟。”他给每名患者规定了“任务”,要求他们在复诊时提交“报告”。就这样,一名患者劝解10人,10名患者劝解100人,按照每周门诊30人计算,每年有万余名患者在沈华浩直接或间接地劝说下戒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呼吸疾病谱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罕见病的发病率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但一位这样的患者,就可能会摧毁一个家庭。”沈华浩说,作为医者,每时每刻都有救急扶伤的责任和使命,解除患者的病痛始终是医生的终极目标。


“必须每天奔跑才能赶上医学的发展”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的主任办公室里,一本复古封面的DIY大相册引起了记者注意,在相册的扉页,赫然写着“献给亲爱的沈老师”。“这是我的学生们前两年给我做的手工相册,他们还专门做了一个视频。孩子们很可爱、很用心,让我很感动。”


如今,沈华浩带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不下100人,他在学术上对学生们的要求很高,“他们应该是怕我的,但之所以严格要求,是因为对待患者容不得半点含糊”。沈华浩说,很多地方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医生不可以。“你可以探索,可以做研究,但任何治疗手段和诊断方法都必须经过严格考评,确认是正确的、成熟的方法之后,才能用到患者身上。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不能失败,不能出差错,因为失败的代价是可能无法挽回。”


沈华浩经常勉励自己和同事,“掌握科研思维的方式,有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每个现象、每名患者都是有研究价值的。我们临床医生应该做最好的研究者!”沈华浩说,光看病不做研究,或者光做研究不看病,都不能成就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家。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沈华浩所带领的团队学习氛围很浓,很多学生甚至主动放弃午休和周末,经常加班加点。“做临床医生很辛苦,我教给学生们要‘十只手指弹钢琴’,学会抓主要矛盾,否则工作是做不完的。”沈华浩说,呼吸科实验室基本上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最晚还亮着灯的几个实验室之一,正是因为有这种氛围,才能出成果、出成绩。


“有些担心下一代人吃不了苦、跟不上,很着急。青年医生要搞好学科和业务,把老一辈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沈华浩说,呼吸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起步晚、进展快,作为呼吸人责任重大。“我们和别的学科不一样,他们可以走路跟小跑,而我们必须每天奔跑才能赶上整个医学的发展,惠及到第一大病人群的医疗看护,否则来不及。”


“科研要搞好,身体也要搞好。”空闲时间里,沈华浩也喜欢带着学生们一起运动。“一个好的事业的实现,必须要有好的身体。体健才能精力充沛地迎接高强度工作的挑战。体质是基础,有一个铁打的身体,你就可以扛过各种关卡!”


沈华浩说,医生是个特殊的行业,除了出诊看病,还要不断学习、指导学生、从事科研,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很容易被累垮。“我年轻时很注意锻炼身体,喜欢跑步、举哑铃。近年来工作忙了,我就利用出差的时间游泳、到健身房跑跑步。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一个称号,我是中国呼吸界右手掰手腕第一人!”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能力却可以通过每个人的理念、职责定位的转变,最大化地发挥价值。”沈华浩在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践行着一位医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本文来源自《健康报》:【了不起的呼吸人】沈华浩:能帮到别人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本文完

责编:Jerry

94